“以前办白事,光是中午的酒席就得花上万元,七大碗八大碟端上桌,散席后一半都得倒掉,看着真心疼。现在改成自助餐,能吃多少取多少,既省钱又不浪费,大家伙儿都觉得好。”近日,甘泉县居民孙大爷刚参加完一场丧事,谈起新变化时连连称赞。
这场变革的背后,是甘泉县近年来以务实举措推进移风易俗的持续发力。曾几何时,办丧事讲排场是当地不少村民的固有观念,认为酒席规格越高、筹备越铺张,才显得对逝者孝顺。这种“面子工程”往往让事主背负沉重经济负担,一场丧事办下来要花费大几万元,有些家庭甚至要借钱办事。
“要改变陋习,得先解开群众的‘思想结’。宣传引导先行,观念转变是关键。”甘泉县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办公室负责人介绍,县里构建起“线上+线下”全方位宣传矩阵,让文明丧葬理念走进千家万户。从社区宣传栏到乡村广播,从线上媒体到线下活动,通过乡村大喇叭、流动宣传车、文化墙、微信公众号等多种渠道,常态化宣传“葬礼从简、不办宴席、不放鞭炮”等理念,广泛宣传移风易俗丧事简办的重要意义,提高群众的思想认识,引导他们树立文明节俭的丧葬观念。
宣传引导之外,制度约束为新风落地提供了坚实保障。甘泉县各乡镇、村组(社区)结合实际修订村规民约,对丧事办理的规模、流程、开销等作出明确规定,将“不办宴席、不收厚礼”等要求写入条文。全县各个村(社区)均成立红白理事会,由德高望重、热心公益的老党员、老干部担任成员,全程参与丧事指导监督,从根源上遏制铺张浪费。
道镇东沟村党支部书记胡春玉对此深有感触:“以前村民办白事,光是请唢呐队、备烟酒就得花掉大半积蓄,还得应付各种攀比。现在有了村规民约和红白理事会,办事标准一目了然,谁也不用打‘面子仗’了。”
桥镇乡刘老庄村的红白理事会成员马大爷,是村里移风易俗的“排头兵”。他告诉记者:“谁家有丧事,我们第一时间上门帮忙,从布置灵堂到安排餐食全程包办。主家只需要安心守孝,其他事都不用操心。”村民刘先生对此深有体会,爷爷去世时,正在外地打工的他赶回来不知所措,多亏红白理事会迅速介入安排妥当,最终花费比预期少了一半。
自助餐代替流水席是甘泉县丧事简办的核心举措,也是群众最认可的变化。记者在道镇一场丧事现场看到,临时搭建的餐区里,保温桶整齐摆放着烩菜、馒头、粥品等食物,村民们按需取餐,秩序井然。“以前办酒席,提前几天就得雇人买菜、备料、掌勺,剩菜剩饭拉走好几桶。现在改成自助餐虽简单,但荤素搭配合理,食材用量精准,来帮忙的乡亲都夸吃得舒服,既省钱又不浪费。”负责统筹餐食的红白理事会成员介绍,村里明确丧事中午统一提供三至五种自助烩菜,早上则安排羊肉饸饹等本地特色饮食,既符合习俗又杜绝浪费。
数据是最有力的证明。2024年,甘泉县实施丧事简办“不设席”410起,平均每起节约1.5万元左右,累计为群众节省开支615万余元。这笔实实在在的“减负账”,让越来越多村民主动加入新风践行者的行列。
如今走进甘泉县各乡村,昔日办丧事的鼓乐喧天、鞭炮齐鸣少了,取而代之的是庄重简朴的仪式;铺张浪费的酒席不见了,暖心实惠的自助餐成了主流。这场以“小切口”撬动的“大变革”,不仅为群众卸下了经济与精神的双重负担,更让厚养薄葬、文明治丧的理念落地生根。正如孙大爷所说:“省下的钱能更好地孝敬在世的老人,这才是真正的孝顺。”
“移风易俗不是‘减仪式’,而是‘增真情’。”甘泉县殡葬服务中心丁主任表示,下一步将持续深化殡葬改革,完善惠民政策,让文明节俭的丧葬观念深入人心,让群众在每一件民生实事中感受到温暖与幸福。从宣传引导到制度保障,从党员带头到群众参与,在这场文明变革中,甘泉县用实实在在的举措,让“身后事”不再成为“烦心事”,让文明新风在乡村大地不断传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