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 李星棋 通讯员 沙江
在互联网飞速发展的当下,智能手机早已超越通信工具的单一定位,成为人们生活与情感联结的核心载体。但对于志丹县金丁镇胡新庄村的留守老人而言,智能屏幕曾经就是“看不懂的摆设”,互联网的便捷与他们隔着一道难以逾越的数字鸿沟。
为破解这一困境,胡新庄村依托全县“情暖空心村”文明实践项目,推出小切口文明实践项目“玩转小屏幕”,以基础操作、生活服务、暖心陪伴为抓手,既帮老人跨越数字鸿沟,融入智能时代,更让手机变成暖心工具,为乡村文明注入新的活力。
空心村里的“数字烦恼”
金丁镇胡新庄村坐落在洛河沿线半川道与交织的山坳间,全村共有514户2228人,常住人口仅有315户565人,常住率不足26%。更让人揪心的是,常住户中季节性外出务工人数占比超55%,整村空心化现象明显,村里居住的大多为留守老人。
平静的日子里,老人们的生活藏着不少因数字鸿沟带来的无奈:想念子女孙辈时,只能打电话听声音,想通过屏幕看看孩子们的笑脸,却不会用视频电话;每到医保、养老保险缴费期,只能一次次求助邻居,遇到别人忙,就只能干等着;想了解第二天的天气变化,面对手机满屏的图标,不知道该点哪一个……这些细碎却迫切的难题,成了老人们生活里的“小疙瘩”。
“想孙子了,只能打电话听听声音,心里总觉得空落落的。”村民胡宗玉的话,道出了不少留守老人的心声。
而“玩转小屏幕”项目的出现,恰好读懂了这些老人们的需求,人对人、点对点地把服务送到了他们身边。
手把手教出“手机达人”
为让老人真正玩转手机,“玩转小屏幕”项目围绕实际需求,将服务精准细化到基础操作、生活服务、暖心陪伴三大板块,从简单到复杂,循序渐进帮老人们攻克手机难题,把文明新风融入每一次教学。
在基础操作板块,志愿者从最基础的开关机、调字体、调声音教起。教老人发微信语音时,志愿者会握着老人的手一起按;遇到眼睛不好的老人,就把字体调到最大,一个字一个字念给老人听。与此同时,志愿者还帮老人们注册微信、添加儿女和好友,教他们用手机相机拍照。
“教老人用手机,最关键的就是要有耐心,得顺着老人的节奏来,一遍学不会就再来一遍,直到学会为止。”志愿者刘志勇说,通过教学,他看到了老人们对融入家庭、融入时代的渴望,“我们的工作不仅是教技术,更是传递文明和关爱,看着老人那股高兴劲儿,我觉得这项工作很有意义。”
生活服务板块的教学,更是紧紧跟着生活的时间节点走。
每年6-8月养老保险缴费期,志愿者带着打印好的操作步骤挨家挨户教老人用社保App缴费;9-12月医保缴费期,重点教老人核对缴费年份和金额,生怕他们弄错或漏掉;到了生存认证、老龄复审的时候,志愿者又主动上门,手把手教老人对着手机镜头眨眼睛、转头,帮老人完成认证,让他们不用再跑腿。
“以前缴医保,都得麻烦别人帮忙,有时人家忙,就只能干等着。”村民刘志峰笑着说,现在志愿者不仅上门帮他下载软件,教他怎样缴费,还把操作步骤写在纸上怕他忘了,“现在手机我也会用了,我觉得自己也能跟上时代了。”
数字鸿沟变沟通桥梁
更让老人们暖心的是,“玩转小屏幕”项目不是教完就走,而是把暖心陪伴贯穿始终。
每次上门,志愿者都会先陪老人唠家常,问问生产生活情况、身体情况;教完手机操作后,每月还会定期回访,看看老人智能手机用得顺不顺手,遇到问题及时解决。
“我们都年龄大了,娃娃又不在跟前,想说个话,连个人都没有。”村民胡林感慨道,这些志愿者常来家里拉话、问这问那,手机不会用就一遍一遍地教,“真的就像自己的亲人一样,让我觉得很温暖。”
为让服务更精准,项目还根据老人们的实际情况灵活调整服务形式和频次:对行动不便的老人,每月至少上门1次;同时利用集会、节假日组织志愿服务活动,集中教老人用微信发红包、视频拜年等,让老人们都能跟上新时代的步伐。
“‘玩转小屏幕’表面上是教老人使用手机,实则是通过文明实践工作,帮老人打通情感联结和生活便利的通道。”胡新庄村党支部书记胡金山说,项目把摆在老人面前的数字鸿沟转化为充满温情的沟通桥梁,让他们的日子过得更舒心、更有归属感。
如今的胡新庄村,老人们握着智能手机的身影随处可见:或是与儿女视频唠家常,或是查补贴看账单,或是跟邻居分享手机里的照片,把生活的美好一一传递。
“接下来,我们还会持续关注老人们的需求,增加教老人用手机查天气、看新闻、预约挂号等内容,让文明实践项目更全面、更贴心,真正让每一位留守老人都能‘玩转小屏幕’。”胡金山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