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04版
发布日期:2025年10月26日
精心耕耘三尺讲台 书写数学育人命题
  三尺讲台,方寸之间,却承载着启迪智慧、塑造灵魂的千钧重担。对于一名初中数学教师而言,这方天地不仅是传授公式定理的场所,更是一片需要“精心耕耘”的教育沃土。我们耕作的,是抽象思维的幼苗;我们浇灌的,是理性精神的活水;我们期盼收获的,是学生们全面发展、终身受益的素养硕果。这绝非简单的知识移植,而是一个将“数学”与“育人”深度融合的宏大命题。正如近代教育家陶行知所言:“先生不应该专教书,他的责任是教人做人。”数学教育的终极使命,正在于通过数学的学习,教会学生如何思考,如何处世,如何更好地认识这个世界。
  首先,数学教育要深耕知识的土壤,于逻辑推演中培育科学精神。初中数学,是学生系统接触逻辑演绎体系的起点。从代数的未知变量到几何的严密证明,知识的本身充满了理性的美感。一名精心耕耘的教师,绝不会满足于让学生记住“两点之间,线段最短”这一结论,而是会引导学生通过尺规作图、几何画板去感受和验证。在讲解“三角形全等”的判定定理时,会将其比作侦破案件时寻找不可推翻的铁证,让学生在层层递进的推理中,初尝逻辑的严谨与力量。数学家高斯说过:“数学是科学的皇后。”所以在课堂上,教师便是这理性王国的引路人。当学生们为一个几何证明的辅助线冥思苦想,最终“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时,他们所获得的不仅是答案,更是克服困难后的成就感与对真理的敬畏之心。这种在知识土壤深处培育出的科学精神——求真、求实、重证据、讲逻辑,将是他们未来面对一切信息爆炸与观点纷争时最宝贵的“思想免疫力”。
  其次,数学教育要播撒人文的雨露,于数学文化中涵养健全人格。数学并非一座冰冷的孤岛,它根植于人类文明的漫长历史,充满了人的温度与故事。精心耕耘的数学课堂,必然弥漫着人文的雨露。在讲授“无理数”时,我会讲述希帕索斯因发现而献身的故事,让学生感受到真理探索的曲折与为知识献身的悲壮;在领略“圆”的完美时,我会与学生们一同品味“圆,一中同长也”这一古代定义中蕴含的哲学思想,理解其中公平、包容与和谐的寓意。这正体现了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的主张:“智育的目标,不仅是发展智力,更是形成完满的个性。”当数学知识被赋予了历史的厚重与哲学的深邃,它便不再是压在学生肩上的负担,而是滋养其人格成长的丰厚养料。通过这些生动的故事与深刻的哲理,我们引导学生认识到,学习数学的过程,同样是锤炼意志品质的过程——它要求我们像数学家一样执着,像定理一样严谨,像图形一样追求和谐与完美。
  最后,数学教育要催生实践的硕果,于生活应用中点亮创新智慧。教育的最终目的是为了应用与创造。数学学习的价值,在它回归生活、解决实际问题的瞬间,会得到最绚烂的绽放。做有心的耕耘者,必须善于搭建从课本通往现实的桥梁。在学习“相似三角形”时,我们可以组织一场“旗杆高度测量”的户外实践,让学生们利用阳光下的影子,亲手运用知识解决难题;在复习“统计与概率”时,可以引导学生设计问卷,调查班级同学的阅读习惯,并绘制成图表进行分析,撰写一份小小的“研究报告”。这正是在践行中国教育家陈鹤琴“活教育”的思想:“ 大自然、大社会都是活教材。”当学生发现,自己所学的函数可以用来理解手机套餐的计费方式,所学的优化思想可以帮助父母规划最经济的出行路线时,数学便从纸面上的符号,变成了他们手中探索世界、改造世界的工具。这种在实践应用中催生的成就感,会极大地激发他们的学习内驱力与创新意识,让他们真正成长为知识的拥有者和运用者,而非被动的接受者。
  总而言之,“精心耕耘三尺讲台”是我的初心,只因始终坚信我们数学教师既是知识的传授者,更是文化的传播者、精神的引领者和实践的倡导者。我们书写的“数学育人命题”,是一个以知识为基、以文化为魂、以实践为用的立体化、生命化的教育过程,这需要我们付出极大的耐心、智慧与热情。我深信,在这片精心耕耘的沃土上,教师不仅能教会学生解开复杂的数学方程,更能助力他们找到解开人生课题的钥匙,成长为具备科学头脑、人文情怀与实践能力的时代新人。
  (延安市实验中学教师 张佳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