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嘉宾段双印 主持人宁滢:本期嘉宾段双印,洛川县人,出生于1949年,文博研究员,洛川县博物馆原馆长。他潜心于陕北历史、文化和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研究,现为中国博物馆学会、中国民俗学会、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会员,延安大学历史文化学院特约研究员。
宁滢:在当时的历史背景下,我党为什么要召开洛川会议? 段双印:上个世纪30年代,中共中央在我们洛川县当时的永乡乡冯家村召开政治局扩大会议,史称洛川会议。这是我党历史上一次十分重要的会议,它在中华民族面临生死存亡的危急关头,高举抗日民族解放战争的旗帜,坚持全面抗战路线和独立自主的原则,发展壮大敌后抗日根据地,为争取抗日民族解放战争的胜利指明了正确的方向。被称为中国革命历史的转折点,是人民军队的转折点,具有十分重要的地位,是我党历史上一座闪光的丰碑。
1937年7月7日,驻丰台日军公然进攻卢沟桥、宛平城,抗日战争正式爆发。8月13日,日军进攻上海的炮声,终于迫使蒋介石同意将红军改编为国民革命军第八路军,整编3个师,国民党不再坚持派遣参谋长和政治部主任,自师长至连排长军队各级主副将佐军官均由中共自行配备。至此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终于形成。
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正式形成以后,蒋介石虽然口头上答应合作抗战,但背地里却打着乘机吞并红军的小算盘。对此,张闻天、毛泽东英明洞察到蒋介石的如意算盘。
8月19日,张闻天、毛泽东致电朱德、博古、彭德怀、任弼时、刘伯承、张浩、贺龙、关向应等,发出洛川会议的正式通知,预告了会议内容。
宁滢:当时党中央已经进驻延安了,为什么要舍近求远,把会议选在洛川?会址最终定在冯家村,有什么特殊考量? 段双印:这次政治局会议扩大到部分红军将领。当时红军的主要将领已经驻扎三原、富平、泾阳一带。“西安事变”以后,为了防止国民党中央军对东北军、西北军进行围剿,应张学良、杨虎城之邀请,红军主力部队已开赴关中、陇东一带布防。国共合作抗日的意向达成以后,中共中央立即命令红军主力向关中集结,准备开赴抗日前线。在当时交通不便的情况下,如果放在延安召开,很难在短时间内集中,而洛川距离延安和关中各有大约一半的路程,骑马、坐车不用一天就可以赶到,便于延安的中央领导和前方的红军将领参加会议。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前,洛川一直是国民党控制区,人们习惯称之为白区。那么党中央将这么高层次的会议选在白区召开,是否安全呢?以当时的形势来说,安全是有保障的。
其一,1936年春,我党代表李克农、周恩来先后在洛川和延安,同东北军高级将领王以哲、张学良进行了多次成功的会谈,形成了红军与东北军、西北军“三位一体”合作抗日的新局面。西安事变爆发后,驻守洛川的东北军已经撤回到西安周边地区进行布防,洛川已经处于红军有效控制范围之内。
其二,“西安事变”和平解决以后,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初步形成。“卢沟桥事变”和“8·13”上海抗战的爆发,迫使国民政府接受了共产党提出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主张。在民族大义面前,国共两党实现了第二次合作。
其三,安全保卫工作周密到位。开会前,陈光和罗荣桓带领红军主力一部,进驻白水、黄龙一带,防止国民党中央军从渭南突入洛川。
其四,刘志丹领导的陕甘红军在洛川的活动,传播了革命的种子,地方游击队、地下党组织比较活跃,群众基础较好。
洛川会议能够在冯家村召开,是历史的选择。据时任中央军委参谋长兼红军后方司令部参谋长的萧劲光回忆,1937年8月中旬的一天,毛泽东交给他一个机密任务,说:“党中央准备在洛川开一个会,你去打个前站,安排个开会的地方。不要在洛川县城,那里不安全。要选个安全的地方。”接受任务后,萧劲光同军委后勤部杨立三等人开着一辆大卡车,跑了近百公里,在一个紧靠咸(阳)榆(林)公路的村庄停了下来。这个村庄距离红白交界的界子河和洛川县城各20华里,位置适中;村口的庙宇和戏楼,可以宿营;村旁有个大池塘,可以饮马;村里有五六十户人家,在当时算得上大村子,可以容纳较多的人员驻扎;村子周围有围墙和城门,便于防守;村里户户相连,巷巷相通,便于隐蔽与疏散;村子南边有个小学校,桌椅板凳齐全,便于开会使用;小学后面靠村庄窑洞院落,窑背平坦,三面有女儿墙,适合站岗放哨;小学前面是个打麦场,地势开阔,不利于敌人隐蔽接近,各方面条件都比较理想,于是便把会议地点选择在了冯家村。
宁滢:洛川会议精神的核心是什么?会议期间又确定了哪些重要的路线、方针?
段双印:1937年8月22日,是中国共产党历史上一个十分重要的时刻,中共中央政治局洛川会议正式召开。大会由张闻天主持,时任中央办公厅主任的李富春担任会议记录。简短的几句开场白之后,张闻天请毛泽东代表中央政治局作军事问题和国共两党关系问题的报告。
关于军事问题,毛泽东指出,抗日战争是一场艰苦的持久战。为此,红军在新的形势下,在兵力使用和作战原则方面,必须有新改变。红军的基本任务主要是:创造根据地,牵制消灭敌人,配合友军作战。红军的作战方针:独立自主的山地游击战,包括在有利条件下集中兵力消灭敌人兵团,以及向平原发展游击战争,但着重于山地。什么是独立自主?毛泽东在报告中指出:独立自主是相对的,是在共同抗日的统一战略目标下的独立自主的指挥。什么是游击战呢?毛泽东指出,游击战就是游与击相结合,打得赢就打,打不赢就走,分散发动群众,集中消灭敌人;为什么着重于山地呢?毛泽东主要是考虑到有利于发挥自己的长处,避开敌人的优势,创造根据地,建立起支撑长期作战的战略支点。
关于国共两党关系问题,毛泽东指出,要坚持统一战线,巩固扩大统一战线,同时要保持共产党在政治上、组织上的独立性,汲取1927年大革命失败的教训,对国民党的反共倾向保持高度的警觉。总之,必须坚持统一战线中无产阶级的领导权。会议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目前形势与党的任务的决定》指出:中国的抗战是一场艰苦的持久战,争取抗战胜利的关键,在于使已经发动的抗日战争成为全面的全民族的抗战。会议还通过了《中国共产党抗日救国十大纲领》和毛泽东起草的宣传鼓动提纲。
会议讨论并决定了党在抗战时期的基本路线和方针。这主要是:在敌人后方放手发动群众,开展独立自主的山地游击战争,配合正面战场,开辟敌后战场,建立抗日根据地;在国民党统治区,广泛发动群众性的抗日救亡运动,推动桂军和川军等地方实力派拥蒋抗日,在有利于动员全国军民参加抗战的前提下,争取人民应有的政治经济权利;以减租减息作为抗战时期解决农民问题的基本政策;保卫、巩固和建设陕甘宁边区,使其成为抗日民族的模范区。
宁滢:在洛川会议精神的指引下,我国的抗战事业取得了哪些重要成果?洛川会议精神对后世又有怎样的意义? 段双印:在洛川会议精神指引下,平型关首战大捷、雁门关奇兵伏击、阳明堡炸毁敌机、黄土岭击毙日酋、百团大战震惊中外;全民游击战争遍地开花,地道战、地雷战、麻雀战、水上游击战……创造了世界战争史上的战争奇观;敌后抗日根据地从无到有,遍布华北、华南、华中,抗日武装力量日益壮大,战果辉煌。我们的自身力量也得到了发展壮大,军队从一开始的4万余人增加为抗战结束后的121万人,民兵从无到有发展为220万人,并且建立了19块根据地。改变了这种敌强我弱的形势。在洛川会议精神指引下,中华民族同仇敌忾,浴血奋战,赶走日寇,收复河山,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中谱写了光辉的篇章。
洛川会议精神,是一面永不褪色的光辉旗帜,永远迎风飘扬在神州大地。
洛川会议精神,是一面穿越时光隧道的战鼓,永远激励着华夏儿女的爱国之心、报国之志,从而奋发图强,开拓进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