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 潘文静 叶树峰
清晨的阳光洒在延安鲁艺书画院的玻璃窗上,88岁的白崇贵正伏案挥毫。笔走龙蛇间,“延安精神永放光芒”8个行草大字力透纸背。这位有着67年党龄的老党员,退休二十余载仍初心不改,以笔墨为犁、以奉献为籽,在革命圣地续写着一名共产党员的赤诚篇章。
退而不休,为红色文化传薪火
“我这一生,最自豪的就是加入中国共产党。”白崇贵眼神坚定地说。1956年,19岁的他走上了工作岗位,成为一名教师。两年后,他加入了党组织,从此将“为人民服务”五个字刻进了骨子里。从小学教师到县委宣传干事,从县委书记到延安市人大常委会副主任、党组副书记,他的每一步都走得踏实稳健。
1999年退休后,白崇贵没有选择含饴弄孙的安逸生活。“虽然退休了,但我还想为延安做些什么。”他想起自己从小就痴迷的书画,想起工作中接触过的鲁艺老艺术家,一个念头在他心中生根:“用书画艺术宣传延安精神,传承红色文化。”
2005年,他自掏腰包、腾出办公室,创办了延安鲁艺书画院。“一开始就几个人,连活动场地都没有。”回忆起书画院初创时的艰难,白崇贵历历在目。为了扩大影响,他带着作品四处奔波,先后在北京、西安、山东等地举办展览;为了培养人才,他坚持每周三组织学习交流,手把手指导书画爱好者创作。如今,鲁艺书画院已发展成为拥有500多名成员的文化团体,成为延安弘扬传统文化和红色精神的重要阵地。
“书画是我们国家的优秀传统文化,更是宣传延安的好载体。”白崇贵的书法自成一格,从早年的隶书到如今的行草,笔力遒劲、气韵生动。他从不追求成名成家,作品却被北京长城博物馆、孔繁森纪念馆等多家机构收藏。“我写字不为名利,就想让更多人通过书画了解延安、热爱延安。”
心怀大局,为老区发展献良策
“延安的发展,一刻也不能忘。”即便退休多年,白崇贵始终保持着对时事政治的高度关注。每天雷打不动的“必修课”是收听新闻联播、阅读党报党刊,党的创新理论他都认真做笔记、写心得。“作为老党员,思想上不能掉队,要始终和党中央保持一致。”白崇贵说。
2024年春,87岁的他主动报名参加市委组织的老干部考察团,赴广东学习先进经验。考察期间,他不顾舟车劳顿,深入企业、社区调研,详细记录当地在产业升级、基层治理方面的做法。回到延安后,他又马不停蹄地走访洛川苹果基地、黄陵文旅项目,结合广东经验提出“推动延安苹果产业与文旅融合发展”的建议。
“延安文化优势突出,但还需要加大宣传力度。”在多次老干部座谈会上,白崇贵都积极建言献策。他建议打造“延安红色文化IP”,将鲁艺精神融入文创产品开发;建议建立“老艺术家传帮带”机制,培养年轻书画人才。他的建议总能切中要害,得到市委、市政府的高度重视。“只要能为延安发展出一份力,我就心满意足了。”白崇贵说。
修身齐家,为社会风尚树标杆
走进白崇贵的家,客厅墙上挂着气势磅礴的书画作品。“静以修身,俭以养德”八个字,是他对子女的要求,也是他一生的写照。“我没给子女留什么钱财,但希望他们能传承延安精神,做对社会有用的人。”白崇贵说。
白崇贵的子女都在各自岗位上成绩斐然,这离不开他的言传身教。“父亲常说,做人要守信,做事要守正。”白崇贵的子女回忆,小时候父亲总是带着他们参加义务劳动,教他们写毛笔字,讲革命故事。“他从不用大道理说教,却用行动教会我们什么是责任与担当。”
从一名普通教师成长为领导干部,再到退休后投身文化事业,白崇贵的一生都在践行着共产党人的初心和使命。他先后被授予延安市“优秀共产党员”、延安市五星离退休干部党员等称号。面对荣誉,他淡然地说:“这不是我个人的荣誉,是党组织对我们老同志的关心和鼓励。”
如今,88岁的白崇贵依然精神矍铄,每天坚持到书画院工作,指导成员创作、策划文化活动。“只要身体允许,我就会一直干下去、写下去。”他说。夕阳下,他的身影被拉得很长,如同他奉献的一生,在延安的大地上留下了深深的印记。这位老党员用一辈子的坚守告诉我们:初心如炬,纵使岁月沧桑,亦能照亮前行的道路;使命在肩,即便年华老去,也能书写精彩的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