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03版
发布日期:2025年11月04日
以小见大:
从子长的变化看城市有机更新
白禹哲
  城者,以盛民也。从土从成,成亦声。既有护民之实,又有聚民之用。城市,作为人类社会的标志性聚落,已不仅是抱团取暖的产物,更是一个国家科技水平、经济实力、意识形态与文化脉络的结晶,是精神与物质交融的特殊存在。一代代人在一片片土地上,依循对美好生活的向往,用双手不断改造脚下的土地——这是中国人最质朴的情结,谓之“家”。
  子长,这座坐落于黄土高原沟壑纵横之间的小县城,正如一颗蒙尘的明珠,在城市有机更新的无声润泽中,渐渐洗去尘埃,焕发新生。如何让一座古老的城市重获活力?物质层面,需科学规划、统筹财政、回应实际需求;精神层面,则需用心用情。
  衣、食、住、行,想民之所想,急民之所需。纸上不过寥寥数语,背后却是无数春秋的辛勤耕耘。不是每座城市都有闻名全国的地标,也不是每位居民都是适应力强的年轻人。大城市围绕名胜古迹与经济动能大刀阔斧;小城市,或许只是保护了一棵童年记忆里的古树,传承了一种习以为常的饮食风味——简单,却深刻。
  城市更新与城市有机更新的区别正在于此:树能参天,因其根深;人愿聚居,源于文脉。城市有机更新,不是追求最科学、最高效的统一标准,而是让熟悉的环境更宜居、更便利,将关怀融入教育、养老、水源与精神需求之中。它像一段承前启后的路,也像一个尊老爱幼的人,温和而坚定。
  在子长这样的小城,新生也伴随着微小的矛盾。正因其“小”,更新不必大动干戈,而是这里修一段、那里补一角。一时间,连本地人也摸不清道路走向。舆论不可怕,可怕的是群众眼中的失望。全市干部加班加点,轮流值守,风雨无阻地为市民指引解答——这本就是城市有机更新中应有之义,因为初心始终是:想民所想,急民所急。一次小小的矛盾,被真诚悄然化解,如邻里之间的摩擦,转瞬又见和睦。所谓鱼水情深,莫过于此。
  不久前,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的《关于持续推进城市更新行动的意见》强调,要“促进城市结构优化、功能完善、文脉赓续、品质提升,打造宜居、韧性、智慧城市”。城市更新不仅是空间的重塑,更是功能的再造、生活的提质与历史的传承。在一座小县城,这体现为道路更宽、机非分离、公厕增多、“口袋公园”悄然绽放、老旧小区焕发活力;体现为停车场增加、“飞线”入地、童年古树与旧窑洞以更好的姿态,依旧陪伴着我们。
  截至2024年底,我国城镇常住人口已达9.4亿,城镇化率达到67%,城市综合承载力稳步提升,人居环境持续改善,发展质量与人民生活质量显著提高。切身体验之下,这些数字不再是冰冷的统计,而是温暖的关怀、诚挚的用心。
  固本求新,乡音老调唱新篇。让城市在发展中守住那碗煎饼、那棵古树,让传统文化在现代科技中重获新生。既要保护优先,也要创新表达,使城市文脉与历史真正融入群众生活,让家乡面貌常新,而乡音愈浓。
  因地制宜,量体裁衣定方向。即使同省同市,各县也各有差异。必须结合居民实际、经济水平与文化遗产统筹推进,保留城市原有的环境特质、文化特色与建筑风格,使有机更新不仅是城市的焕新,更是文化的再生。
  齐头并进,内外兼修享生活。应将民生实事与城市更新紧密结合,以“看得见”的工程赋能“看不见”的良心。从用电、用水、用火安全入手,全面提升城市安全韧性,既要雪中送炭,也要锦上添花。
  科技赋能,人城相知智家乡。深度融合大数据、人工智能等前沿科技,拓展数字化应用场景,以智慧养老、智慧停车、智慧交通等技术赋能城市治理。推动非遗“上云”、文化“入网”,实现从“一脉相承”到“血脉相通”的数字化传承,让古老文明与现代科技碰撞出更绚烂的火花。
  想民所想,人民城市为人民。城者,以盛民也。人民,始终是城市发展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城市有机更新应立足居民实际结构,聚焦群众难点、痛点,在多元意见中寻求最大公约数,始终问需于民、问绩于民、问效于民——不求最贵,不求最炫,只求最适合。
  以小见大,子长,只是城市有机更新宏图中的一个片段,却将国家政策以“子长方式”落实于“子长生活”。而中国的城市有机更新,正是由无数这样的小城拼图共同构筑。在这小小家乡生长出的每一份骄傲,汇聚在一起,便是对祖国最深切的自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