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讯员 高小娥
近日,延安市人民医院骨科四病区在48小时内接连收治两名严重外伤患者,面对腕部离断风险与肢体坏死危机的双重考验,科室医疗团队以分秒必争的紧迫感启动急诊救治流程,凭借精准诊断与精湛技艺,成功为患者重建肢体功能,用责任担当筑牢生命健康防线。
精密修复:4小时奋战保住断裂腕部
9月6日18时许,41岁的刘先生在作业时被锋利玻璃割伤右腕部,血流不止,在当地医院简单止血后紧急转入延安市人民医院。市医院急诊科开通绿色通道,对刘先生进行详细的专科检查后,确诊其为右腕部裂伤伴尺动脉、尺神经、正中神经断裂,同时伴有屈腕及屈指多根肌腱断裂,随即将其收入骨科四病区。
据了解,腕部是神经、血管、肌腱密集区域,若不能在短时间内有效修复,将面临感染、坏死、功能严重障碍等不可逆风险。
接收病人后,科主任、主任医师董卫东立即组织科室成员,围绕刘先生的病情进行病例讨论,明确手术指征并制定了“清创+多组织同步修复+术后分阶段功能康复”的治疗方案。
当日22时,手术开始。由主任医师白顺宁主刀,协同副主任医师周飞、主治医师曹尚鹏、手术麻醉科医师张延喜及手术室护理团队,顺利完成了手术。术中探查发现,患者腕部创面达10cm×4cm,除术前诊断外,还存在尺动脉伴行静脉断裂、旋前方肌部分断裂。术中,团队先以“卷地毯式”清创,再用显微外科技术修复断裂组织断端,依次吻合屈腕肌腱3根、屈指肌腱9根,修复正中神经、尺神经及尺动脉。整个手术历时4小时,于9月7日凌晨2时49分顺利结束,患者生命体征平稳,随后返回病房。
术后,医疗团队给予该患者抗感染、抗凝、抗血管痉挛、营养神经等治疗,并为其制定个性化功能锻炼计划及患者随访机制。目前,刘先生已康复出院,右腕部、右手活动功能逐步恢复。
创新重建:四招破解离断肢体难题
就在刘先生术后恢复之际,9月8日上午,63岁的牛女士因叉车致右上臂严重外伤被紧急送医。患者途中曾短暂意识丧失,经外院抢救后转至市医院,查体显示,其右上臂中段至肘部皮肤挫裂伤,内侧、后侧血管神经肌肉完全断裂,仅外侧皮肤相连,肱骨下段骨折断端外露,肱动脉近侧断端上下跳动,右前臂及右手皮肤温度低,颜色苍白,尺、桡动脉搏动消失,诊断为右上臂不全离断伤。
面对“肢体离断+肱骨粉碎+血管断裂”的复杂伤情,团队快速启动绿色通道机制,与伤情争分夺秒。认真评估患者全身及局部情况后,确定行右上臂清创再植术。主刀白顺宁主任医师介绍,此次治疗采用四大关键技术:一是血管移植桥接,取患者自体大隐静脉重建肱动脉通道,恢复前臂血供;二是贯彻损伤控制策略,遵循“先保命,再保肢”原则,通过卷地毯式清创降低感染风险,并采用先用外固定架稳定骨结构、二期更换内固定的方案;三是修复神经及肌肉在内的软组织,保证肢体愈后功能;四是代谢毒物防控,通过治疗预防肢体缺血再灌注损伤及肌红蛋白尿引发的急性肾功能衰竭。
经过6小时精细操作,在伤后9小时,手术成功完成血管再通、骨折固定及创面处理。术后通过严密监护与全周期康复治疗,牛女士的缺血肢体逐渐恢复,目前已平安出院,进入后续功能康复阶段。
“‘时间就是肢体,时间就是功能’,这是严重创伤救治的核心。”骨科四病区主任医师董卫东表示,面对严重外伤患者,科室始终坚持“生命至上、精准救治”的理念,充分发挥多学科协作优势,快速响应、科学处置,为患者搭建生命救治绿色通道。此次两名严重外伤患者的救治,体现了市医院骨科四病区在复杂创伤诊疗方面的深厚积累和精湛技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