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02版
发布日期:2025年11月06日
从“被动抗灾”转向“主动防险”
——黄陵县“北斗+气象”组合拳守护果农丰收希望
  记者 姜顺 通讯员 韩娇娇
  “以前靠经验熬夜守果园,灾害来了手忙脚乱;现在手机一响,提前两小时就知道该防霜还是避雹,科技让咱种果人心里有底!”黄陵县隆坊镇普乐寺村果农吴发得的感慨,道出了当地9万多名果农的心声。
  作为全球优质苹果最佳适生区,黄陵27万亩果园撑起了17.64亿元的产业规模,成为农民增收的“钱袋子”。但曾几何时,冰雹、霜冻等灾害是果农的“心头大患”。
  “2020年4月那场霜冻,一半苹果花冻得发黑,每亩收成直接减半,损失近2万元。”吴发得提起往事仍心有余悸。
  过去,果农只能凭经验判断天气,常常是灾害临门才仓促应对,普乐寺全村2200余亩的果园里,连夜熏烟、仓促盖膜的忙碌身影,藏着说不尽的无奈。
  改变始于2022年。黄陵县气象局牵头搭建防灾减灾监测预警服务平台,把陕西军工技术搬到田间地头,用“北斗+气象”的组合拳,破解了防灾难题。
  “平台的‘三阶梯’监测网,就像给果园装了‘千里眼’和‘顺风耳’。”项目技术负责人沈爱霖工程师介绍,军工级雷达监测全县天气,5公里网格覆盖种植区,果园里的传感器还能精准捕捉温湿度、降水数据,实现500米尺度的精细监测。
  更厉害的是北斗技术的加持。“每块果园都有了‘电子身份证’,结合地形模型能精准预判小范围天气变化。”工程师举例,2024年4月13日凌晨,平台监测到隆坊镇将遇霜冻,立刻通过短信、App推送预警,明确告知降温范围和应对办法。
  “收到预警后,我们全家连夜开防霜机、铺防寒布,果树一棵没受冻。”吴发得笑着说。
  如今在黄陵,果农再也不用“靠天吃饭”,手机里的预警信息成了种地的“指南针”。
  截至目前,该平台已覆盖全县5个镇、1个街道办,累计发布预警信息超5.2万条,成功规避灾害12次。通过“监测—预警—处置”的闭环管理,每年能减少灾害损失约2亿元,还创造了2000余个直接就业岗位,带动产业链上下游增收。
  值得一提的是,平台的精密预报技术还延伸到国防领域,为卫星发射、军事演练提供气象保障。
  “ 高新技术扎根农业民生,才能发挥最大价值。”黄陵县气象局局长樊军勤表示,该平台已入选2025全国农业风险管理优秀案例,近期在杭州的学术年会上交流推广。黄陵将继续深化“北斗+气象”应用,新增土壤墒情监测、病虫害预警等功能,让平台与全国农业风险管理体系互联互通。
  这个让果农受益的“黄陵样本”,正从陕北高原走向更多产区,助力农业从“被动抗灾”转向“主动防险”,守护着更多农民的丰收希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