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08版
发布日期:2025年11月06日
金元·桥山神医李杲
  金元之际,陕北出了一位杰出的医学家李杲。他是乡试明经科举人,后来潜心医道,在秦晋鲁豫数省行医,济世救人。李杲是中医温补派的创始人,著有《东垣十书》流行于世,被学界称为“东垣先生”,并跻身中国医学史“金元四大家”(李杲、刘完素、张从正、朱丹溪)之列。
  关于桥山神医李杲籍贯,《元史·方技·李杲传》称之为“镇(指镇州,今河北正定)人也”。有人据此将其纳入河北古代名医之列。稽之《中部县志》所录《李东垣家谱》、李氏家族墓地碑石等实证,以及陕西中医学院张厚墉教授等学者研究论文综合考察,李杲确系坊州中部县珞璫(今黄陵县阿党)村人无疑。
  李杲(1180—1251),号东垣,中部县(今黄陵县)人。金大定二十年(1180),出生于坊州珞珰村(今讹为阿当村)。曾祖父李晋,曾任兵部都察院宣受安塔兼理山西军务、特调河南等处征行都元帅,为金军一名高级军官。李杲幼时沉稳安静,不苟言谈,酷爱读书,曾师从金承安二年经义进士、鄜州录事王若虚和翰林学士冯叔献学习《论语》《孟子》和《春秋》,又拜范仲淹后裔、著名学者范尊为师,有着深厚的儒学功底。在欲投名科举步入仕途之际,其母王氏患无名之疾,医家皆束手无策,终不治而亡。李东垣“痛悼不知医理而失其亲”,发誓“若遇良医,当力学以志吾过”。当时,易州(今河北易县)名医张元素名扬燕赵,李杲求医心
  切,不惜千里跋涉拜师学医,尽得张元素的学术思想和医疗技术真传而返回故里。乡亲们听说他出自名医门下,医术高明,有了病都来找他诊治。特别是一些疑难杂症,经他精心治疗多获奇效。老百姓纷纷传说他能“药到病除”“妙手回春”,一传十,十传百,成为一方赫赫名医,从此矢志于精研医道,济世救人。
  金宣宗贞祐二年(1214),在蒙古铁骑不断侵袭下,金国都城由中都大兴府(今北京)迁往南京开封府(汴梁)。风雨飘摇中的金王朝允许百姓纳粟买官,李杲花钱捐了个“监酒税”之类八品小官,在河南临原任职。当时河南兵荒马乱,瘟疫肆虐,有种俗称“大头天行”的传染病正在流行,当地医生查遍医书,也未见前人记述,更无良方可施。李杲虽已为官,但仍以救济苍生为己任,废寝忘食地研究病状病因,结合自己多年的临床经验,终于研制出“普济消毒饮”一方,用于病人后屡验屡效。为了解救更多的患者,他把此方刻版印刷,任凭百姓照方自治,成千上万的患者因此得救。当地百姓纷纷传言,以为是神仙转世传方救人,便把此药方刻在石碑上,树立于人多广众之处广为流传,救人无数。不久,蒙古铁骑南犯中原,李杲弃官避难,继续行医。金天兴元年(1232),蒙古兵又南下,围困汴梁近半个月,民众因惊恐劳倦饮食不济,加之死尸遍野,致使疫病流行。但多数医生不加辨证,照书开方用药,病人死于非命者数以万计,城内军民惊慌万状。李杲目睹惨状,夜不能寐,反复研究实验,终于找到了治疗疫病的良方,解救了无数军民性命。他还在住宅空地中修建了一座书院接待读书人。如果遇到生活困难用度不足的人,他总是尽力地去周济他们。金天兴三年(元太宗窝阔台六年,1234),金亡,蒙古大军入主中原。李杲躲避战乱,寄居鲁西北聊城一带开业行医。十年以后,社会秩序基本稳定,六十四岁的李杲结束了颠沛流离的漂泊生活,在河北真定(河北正定)定居下来,以此故,其籍贯遂有河北正定人之异说。临床之余,他将多年的经验心得认真梳理总结,开始著书立说。他极目杏林,广纳诸家,完善了以“脾胃学说”为主体的理论体系,写出了《内外伤辨惑论》三卷、《脾胃论》三卷、《兰室秘藏》三卷等医学理论名著,创立了中医“温补”学派,其《脾胃论》对后世中医学脾胃病的治疗方法产生了极大影响。16世纪后,日本的“汉医”也推崇李杲的温补学说。他对妇科病也有独特见解和丰富经验,建立了以脾虚气陷、阴火乘土、湿热下注为主要机理的妇科病证治疗模式,《兰室秘藏》展现了其在妇科学的重要成就。李杲济世救人的事迹流传很多,《元史·李杲传》中记载了几则他的医案病例,颇为经典。
  李杲不但医术高明,而且为人正直忠厚,世事通明,在交友、授徒方面也留下佳话。元好问是我国金末元初最有成就的文坛盟主和史学家,金末曾任中央和地方高官,金亡后,他有感于新兴的元王朝比较重视儒学,大兴学校,实行有利于发展经济,改善民生的政策,便把王若虚等五十四个优秀学子推荐给丞相耶律楚材。金败亡前夕,他曾建议当政者编写一部金史,但未能如愿。金亡后,他抱着“国亡史兴,己所当任”的宏愿,决心以一己之力修一部金史。为了实现这个志愿,他不得不周旋于元蒙上层官员之间。李杲十分赞赏元好问的志愿,也理解他的苦衷,与之结为好友。在李杲的支持理解下,元好问忍辱负重二十多年,多方奔波,搜集金代史料上百万字,为后来修《金史》奠定了基础。他又编辑成了金代诗歌总集《中州集》,保存了大量金代文学史料。李杲的几部医学著作完成后,元好问又欣然为之作序,这篇序也成为他们之间深厚的情谊的见证。
  李杲精研医理,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和系统的创新理论。为了使自己的医术流传后世,在好友周德文的推荐下,终于找到可靠的“温补派”传人罗天益,并欣然收其为徒。罗天益苦学数年,孜孜不倦,从无懈怠,终得真传。蒙古宪宗蒙哥元年(1251),年届七十二岁的李杲知道自己将不久于人世,将凝结毕生心血的几部书稿传给爱徒。罗天益不负师傅厚望,大力弘扬温补派理论,也成为元代一位很有声望的名医。
  (选自延安地方志丛书、段双印主编的《延安古代历史人物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