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03版
发布日期:2025年11月07日
网购火热,实体冷清?
——记者探寻我市实体店经营现状与突围之路
  记者 李欢 任琦
  眼下,“双十一”购物节的火热活动正在进行。当你动动手指选购心仪的物品,当无数包裹在快递驿站堆积成山时,城市另一端的商业街却面临着顾客稀疏、门店转租的冷清场景。10余年来,电商以快捷、低价、丰富的优势重塑消费市场,实体店从曾经的消费主力场景,逐渐陷入客流流失、利润收窄的艰难困境。
  全民网购热潮下,实体店该何去何从?
  网购冲击下:实体店遭遇前所未有“客流寒冬
  “10多年前,周末的百货大楼挤得转不开身,试衣间旁排着队,特别是节假日,下班时间还会推迟。现在呢,一层楼的店员比顾客还多。”在我市某大型商场经营女装的李女士感慨现在的生意太难做了。
  记者走访市区中心街、东关街等核心商圈发现,曾经热闹的商场如今普遍面临“客流荒”,不时看到店面转租的告示。导购员刘燕坦言:“现在顾客来店里多是试穿,试好款式、尺码就去网上搜同款,网上价格便宜多了,我们根本没法比。”
  在一家日用百货大型商场,偶尔有三三两两的顾客前来,许多店家坐在店里低头玩手机。一店家介绍说,他们做生意10多年了,主要销售的是一次性用品和日常生活用品,网购的普遍化对门店影响特别大,以前一天营业额达两三千元,现在只有几百元。虽然房租降了一些,但利润还是大不如前。
  作为延安中心街的地标性建筑,延安中国红色书店同样难逃冲击。该书店书城副经理侯伟是工作近30年的老员工,亲身经历了书店从最辉煌到举步维艰的全过程。据他介绍,2017年书店开放式装修升级后营业的第一天,单日销售额就达12万元,而这些年,随着电商不断发展以及出版业变革等综合因素,使得书籍销售越来越难,淡季日均销售额仅为500元左右。
  服装店、百货店、书店的处境并非个例。在互联网时代,电商已渗透到人们生活的方方面面。消费者在电商平台可实现“一键比价、上门送达、七天无理由退换”,尤其是“退货宝、退运险”的推出,更是让网购者无忧。而实体店本就存在商品种类有限、价格不透明、服务同质化等局限,随着消费习惯的改变,生意更是每况愈下。尤其是新生代消费群体,更倾向于线上下单满足生活需求。
   困境加剧:部分店家陷入“低价低质”恶性循环
  为应对客流下滑与销量锐减,近年来,部分实体店走入“以价换量”的误区,甚至不惜降低产品品质。一些店家故意向消费者隐瞒产品信息,售后服务态度敷衍塞责,造成了市场销售的恶性循环。
  在东关街某服饰门店,只见一款T恤售价仅39元。记者触摸发现,面料粗糙发硬。“不降价没人买,降价了又没多少钱赚,只能薄利多销了。”经营该摊位的刘先生坦言,原本销售的T恤含棉量80%,单件成本价是50元,售价60元都卖不出去。后来换成含棉量不足30%的混纺面料,成本降到30元,售价39元才勉强有销量,“质量肯定不如以前的,但不这么做,门店早就关闭了”。
  前段时间,市民李女士就有购买低质产品的糟糕体验。她介绍说,自己在门店购买了黑色上衣,回家清洗时发现褪色特别严重,就想要退货,和商家多次交涉未果,不得已向市场监管部门投诉,几经周折,半个多月过去了,才算有了结果。她表示,再也不会去这家店购物了。
  除了降质销售,一些店家还存在故意隐瞒消费者的行为,部分店家办理预付卡后关门走人的事也时有发生。市民冯女士表示,今年年初,她在双拥大道一家理疗店购买了护理产品,当时店家并未告知产品期限,回去后发现产品已临期,她赶忙去和店家理论,结果店家并不理睬。冯女士无奈之下,带着购买凭证向市场监管部门反映,店家才正视这一问题,为她更换了新产品。
  “ 部分店家为了短期利益降低品质,不注重服务态度,这样既损害消费者权益,又加剧顾客不信任,形成了恶性循环。”冯女士说。
  破局之路:全力打造不可替代的“核心优势”
  在网购冲击和低价竞争的双重压力下,依然有部分实体店通过坚守质量、创新服务、线上线下融合,找到了突围的新路径。
  社区商圈成为突围的重要阵地。在宝塔区万花路,一家社区超市格外火爆。该超市始终坚持“新鲜第一”,每天5点去批发市场选货,确保食材当天进货当天售完。同时,超市还推出“会员积分兑换”“节假日满减”等优惠活动,店家还组建了顾客微信交流群,有新品会第一时间告诉顾客,顾客有需求也会上门送达。
  在新区嘉兴大街,多家以品质时尚潮流自居的服饰店成为众多市民热衷的购物点。服饰店里装修风格温馨别致,衣服款式时尚、品质优良,店主高女士介绍说,她从事服饰行业有30多年了,靠着对品质的严格要求、诚信的经营方式、潮流的搭配等,在生意圈里小有名气,一天的营业额有好几万元。
  “社区商圈房租相对低,经营成本就降低了,我们靠的是长久以来积累的老顾客,我擅长服饰搭配,大家都比较信任我。”高女士说。
  在图书行业,书店同样没有坐以待毙。据侯伟介绍,面对新老城区人流分散、书店晚间客流锐减、消费群体愈发单一的现状,他们在不断探索转型之路。自去年冬季,他们在店里推出文学名著5折区、国学书籍7折区及教辅资料全年8折区等惠民政策,并进一步增加教辅类资料种类,从原有共50个品种增加到每年级有100多个品种,并联合延旅集团在店内增设VR体验项目等,收到了一定的成效。“希望政府相关部门通过发放图书券等方式促进消费,并助力营销人才培养和拓宽合规销售渠道,让书店重焕生机。”侯伟说。
  实体店在困境中如何突围?延安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教授马莉分析,实体店的不可替代性源于真实场景、即时体验与情感连接。服装可试穿版型质感、书籍能触摸纸张肌理,这种“看得见、摸得着”的即时体验,规避了网购的退换货风险,书店搭咖啡吧的场景化营造,可满足消费社交需求。专业导购的个性化建议、商品问题当场解决、无需等待的退换服务等,构筑起实体店的服务优势,可以强化顾客信任。
  马莉认为,实体店要赢得市场与顾客,需要精准发力,一是深耕体验价值,如提供个性化穿搭方案、打造主题社群活动,以情绪服务增强用户黏性。二是推动线上线下融合,实行“同品同价”,支持线上下单、门店自提,借助本地平台拓展客源。三是深耕差异化选品,引入小众设计、地方特色商品或开发自有品牌,摆脱同质化竞争。
  “归根结底,实体店的出路不在于追逐低价,而在于回归线下本质,通过提升服务品质、创造独特场景体验等,构建起电商无法替代的核心竞争力,方能在多元市场中行稳致远。”马莉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