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持人常枫:国以农为本,民以食为天。“三农”工作事关国计民生,是国之大者。本期《延河热线》,我们邀请到市农业农村局党委委员、副局长魏俊,农改经济科科长宋兴旺,监测帮扶科科长马军雁,乡村建设科科长董凤阳,就我市在贯彻落实中央一号文件精神、扎实推进乡村全面振兴方面的具体举措与成果。
常枫:多年来,党中央始终把解决好“三农”问题作为全党工作重中之重,十八大以来已经连续发布了13个推进农业农村改革发展的一号文件。那么今年的一号文件对“三农”工作有哪些部署要求,释放了哪些政策信号?
魏俊:打赢脱贫攻坚战以来,中央一号文件每年都聚焦乡村全面振兴重点任务,既管长远,又管当前,政策举措务实,各界关注度高。今年一号文件的主题是“进一步深化农村改革,扎实推进乡村全面振兴”,部署了六个方面30项重点任务。概括起来,就是“两持续、四着力”。
一是持续增强粮食等重要农产品供给保障能力。解决好“吃饭”问题始终是“三农”工作的头等大事。今年国家层面在继续稳定玉米大豆生产者补贴、耕地地力保护补贴等政策的基础上,启动粮油作物大面积单产提升行动,健全了粮食主产区奖补等激励制度,核心就是让广大农民种粮有收益、能增收。
二是持续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核心任务就是守住不发生规模性返贫底线。今年是过渡期的最后一年,所以延续了脱贫户、监测户的各类帮扶政策,提出要统筹建立农村防止返贫致贫机制和低收入人口、欠发达地区分层分类帮扶制度,还将健全帮扶资产长效管理机制,确保脱贫攻坚成果稳得住、不反弹。
三是着力壮大县域富民产业。继续支持实施特色农业产业集群、现代农业产业园、产业强镇等融合项目,建立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扶持政策同带动农户增收挂钩机制,全方位拓宽农民增收渠道。
四是着力推进乡村建设。提出统筹推进城乡规划布局、基础设施建设、公共服务延伸和生态治理,加快建设宜居宜业和美乡村。
五是着力健全乡村治理体系。重点是推进村“两委”换届,建立乡镇(街道)履行职责事项清单,持续开展乡村振兴领域专项整治,提升乡村治理的质效。
六是着力健全要素保障和优化配置体制机制。提出要健全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机制,推行由常住地登记户口提供基本公共服务制度。将有序推进第二轮土地承包到期后再延长30年试点,要求不得通过下指标、定任务等方式推动土地流转,不允许城镇居民到农村购买农房、宅基地,不允许退休干部到农村占地建房。
常枫:“三农”工作真的是量大面宽,那延安的各项工作都取得了哪些成效?
魏俊:今年,农业农村工作的成效,我觉得可以概括为稳中有进、稳中调优、活力增强。
一是农村经济稳中有进。预计粮食面积240万亩、产量78万吨以上,有望再获丰产丰收。预计苹果总产将达到530万吨,同比增长6%。至10月底已收获268.5万吨,通过宣传培训、价格引导,基本实现了分批采收、分级销售。开工建设高效设施农业基地4595亩,生产瓜菜49.3万吨,增长2.9%。新建规模化养殖场143个,生猪、肉牛出栏分别增长5.7%和7.2%。在绿色优势产业的支撑下,前三季度,全市农林牧渔业实现总产值126.2亿元,一产增加值69.4亿元,增长3.2%,在全省排名第3。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3018元,增长5.8%,高于城镇居民收入0.8个百分点。
二是产业转型稳中调优。突出产业集群、项目集中、功能集合、政策集成,搭建乡村产业融合发展的平台与载体,做实“土特产”文章。苹果优势特色产业集群入库项目56个,争取中央财政资金2亿元,撬动社会投资5.3亿元。甘泉纳豆、安塞腐竹、延川小米饮料、延长鲜食玉米等延链补链项目投产运行,新业态、新经济、新主体不断涌现。宝塔区南泥湾镇桃宝峪村和黄龙县圪台乡苜渠村被认定为“陕西省魅力休闲乡村”,富县张家湾镇川庄村稻田景观被认定为“陕西特色魅力田园”。在政策利好、市场行情、效益引领多轮驱动带动下,果汁出口同比增长104.5%,苹果脆片、蘑菇菌棒、香菇、花椒等多个农产品实现首次出口。
三是农村发展活力增强。58个村被认定为首批“千万工程”省级示范村,择优推荐2025年省级示范村55个,新增入库乡村建设项目666个,落实项目资金近5亿元。纳入监测的帮扶对象户均落实帮扶措施3.8个,实现“应纳尽纳、应帮尽帮”。整县推进吴起县农村土地第二轮延包到期再延长30年试点,延安农投、陕西王掌柜晋级国家级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以株代亩”模式、黄龙县社会化服务等一批“小切口”改革在全市推广。
常枫:今年是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5年过渡期的最后一年,请问我市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工作进展如何?将采取哪些措施确保过渡期圆满收官?
马军雁:工作成效主要体现在“三个提升”:一是监测帮扶质效进一步提升,组织各地对监测对象逐户分析研判,逐户落实针对性帮扶措施,及时消除返贫致贫风险。二是民生保障水平进一步提升,脱贫地区义务教育、基本医疗、住房安全“三保障”和饮水安全保障水平稳步提升。三是自我发展能力进一步提升,产业就业举措落实有力,脱贫地区特色优势产业不断壮大,有劳动能力的防止返贫致贫监测对象多数都享受了产业帮扶措施。努力拓宽务工渠道,提升就业能力,稳住脱贫劳动力务工规模和务工收入。
下一步,我们着眼“补短”“提质”“增效”,慎终如始扛稳责任,守牢底线。“补短”就是按照“缺什么补什么”的原则,持续提升防止返贫致贫监测帮扶效能。“提质”就是按照“巩固、升级、盘活、调整”原则,推动帮扶产业高质量发展,全面摸清帮扶产业和项目发展运营情况,实现闲置资产“动态清零”。“增效”就是按照项目资金的管理规定,推进帮扶项目资产增值增效,推动经营性资产保值增效、公益性资产持续发挥作用,到户类资产更好发挥效益。
常枫:今年全市粮食生产形势怎么样?
魏俊:今年粮食生产,可以说是遭遇了多年来少有的挑战。在这种背景下,我们会同农民群众加强田间管理,在春播、夏管、秋防等关键环节,加强农情调度,加大资金支持,加力技术指导,抓统筹、抓会商、抓落实,为全年粮食稳产丰产奠定了坚实基础。从我局农情调度、实地测产和农户调查情况来看,秋粮丰收的基础还是比较扎实的。
一是政策引导到位。我市第一时间下达耕地力保护补贴、粮食绿色高质高效等各类资金2.4亿元,13个县(市、区)全部出台扶持、补贴政策,累计投入粮食生产补助资金超过7000万元,调动了农民种粮的积极性。二是面积稳中有增。在行政推进、非粮化整治等利好因素催动下,面积任务落得实、种得足。农情调度粮食面积超过240万亩,增长6%。
三是播种质量到位。春播期间,全市累计投入各类抗旱资金3952万元,有效应对了春季持续干旱影响,全市粮食作物基本出苗率达到90%以上。四是社会化服务到位。动员100多家社会化服务组织投入到粮食生产全过程,推行黄龙县“农事代办”服务模式,全市粮食托管面积达到168万亩。五是玉米亩均密度明显增加。玉米增密度种植面积70.97万亩,较去年增加22.67万亩。玉米平均亩穗数3664株,较上年增加66穗。六是病虫害偏轻发生。据调查,今年玉米病虫害总体偏轻发生,未出现大规模重发区域,整体防治压力减小,秋粮病虫害损失率较往年降低2个百分点。七是整建制建设规模扩大。打造1个整建制推进县、3个“吨粮镇”和20个“吨粮村”,落实大面积单产提升示范田140个14.2万亩,辐射推广面积80多万亩,推动大面积单产水平提升。
目前,秋粮收获已超过7成,近期我们将持续加强气象信息预报,统筹协调农机具转运调配,确保秋粮作物颗粒归仓。
常枫:目前,各地都在学习运用“千万工程”经验,探索推进乡村全面振兴的有效路径。请问我市在这方面取得了哪些进展?
董凤阳:近年来,我市深入落实中央及省级部署,将“千万工程”经验与本地实际深度融合,扎实推进乡村振兴。坚持因地制宜、精准施策,打造了一批特色鲜明的示范村,持续提升群众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目前,全市已有58个村获评省级“千万工程”示范村;去年110个示范村完成市级验收,52个村通过省级评估公示,今年110个村已启动建设,入库项目223个、总投资5.48亿元。省级5800万元奖补资金与市级1.65亿元衔接资金已全额拨付,重点补齐农村基础设施和民生短板。
下一步,我市将围绕“抓重点、补短板、强优势”目标,实施宜居宜业和美乡村建设“十大行动”,遵循“一年强基础、两年见成效、三年作示范”路径,通过分区指导、分类建设、省市县三级联创,每年创建约110个示范村,力争2027年累计建成超400个,实现农业高质高效、农民富裕富足、农村宜居宜业。
常枫:去年以来,群众身边不正之风和腐败问题专项整治已经成为推动行风建设的重要抓手,社会关注度高,群众反映强烈。请问农业农村部门承担哪些整治任务,取得了哪些工作成效?
宋兴旺:按照中省的安排部署,农业农村部门主要牵头推进乡村振兴领域的专项整治。今年主要聚焦农村集体“三资”监管和乡村振兴资金使用监管两个领域:农村集体“三资”监管方面,围绕集体财务管理、集体经济合同、集体债务、工程项目和违规出借资金五个方面,重点解决农村集体资源资产瞒报漏报、失管脱管、账外运行、虚报冒领、截留私分、贪污挪用等问题。乡村振兴资金使用监管方面,围绕高标准农田建设项目、帮扶项目资产管理、耕地地力保护补贴和农机购置与应用补贴4个方面,着力纠治高标准农田项目建设中擅自决定项目立项、审批结果和资金分配;履行资金使用管理、绩效管理、监督管理责任不力;查处贪占套取项目资金,违规干预插手项目招投标及建设、验收;项目资产闲置废弃等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