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02版
发布日期:2025年11月11日
“约”出新风 “评”出活力
——洛川县推进乡风文明建设小记
  记者 方大燕 实习记者 党森
  深秋的陕北,洛川塬上苹果飘香。在交口河镇东坡村的广场上,一场别开生面的“八比八评”表彰会正在进行。村民李生权从村干部手中接过“移风易俗先锋”的荣誉证书,脸上堆满了朴实的笑容。可就在一年前,他还为儿子的婚礼计划着一场“风光”的大宴。
  “当时盘算着摆上50桌,烟酒就得花3万多元,觉得这才叫有面子。”李生权回忆道。转变,源自村里红白理事会成员的一次上门拉家常。“他们跟我说,场面是给别人看的,日子才是自己过的。省下钱给娃买辆农用车搞运输,多实在。”
  这番话点醒了李生权。婚礼最终简办,省下的钱真就给小两口买了辆农用车。“现在小两口跑运输,日子红火着呢!”李生权逢人便说,“以前比面子,现在比日子。理事会这‘参谋’当得好!”
  李生权的故事,正是洛川县推动乡风文明从“纸面”落到“地面”的一个生动缩影。那么,如何让新风尚不再是墙上的标语,而真正成为群众自觉的选择?洛川探索出的答案,在于“软引导”与“硬约束”的同频共振。
  在县级层面,完善的制度供给是基石。“我们出台了一系列指导文件,核心就是以‘一约四会’为抓手,让工作系统化、可操作。”洛川县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副主任屈福生向记者介绍。所谓“一约四会”,即通过村规民约和红白理事会、道德评议会等组织,将移风易俗具象化。
  理念的种子需要合适的土壤才能生根发芽,在洛川,村规民约就是这片土壤。在交口河镇东坡村,这份约定非常“接地气”:酒席每桌标准控制在380元至580元,烟不高于25元一包,酒不高于140元一瓶。“规矩立下了,关键在执行。”东坡村村干部屈鹏军说。去年国庆,村民王有民嫁女,亲家坚持要上每瓶300多元的酒。得知情况后,作为红白理事会成员屈鹏军带着村规民约上门,耐心沟通:“咱们的规矩是大家定的,谁破了例,以后就立不住了。”最终,婚宴用了140元的酒,气氛却同样热烈温馨。宾客们称赞:“这样挺好,吃得舒服,主家也轻松。”
  除了用村规民约划出清晰的边界,洛川更懂得用身边的榜样来引领风向。推动移风易俗,党员干部是关键。东坡村党员屈建军在给儿子办婚礼时,就遇到了考验。亲家最初提出要18.8万元彩礼。“我是党员,又是村支委,如果带头要高额彩礼,以后在村里怎么开展工作?”屈建军反复做通亲家工作,最终婚事新办,只要了3.8万元的“心意彩礼”,在村里树立了标杆。
  春风化雨,润物无声。在旧县镇杨源村的“道德讲堂”上,另一种榜样力量在悄然传递。苹果种植能手王建龙分享了他无偿指导20多户果农新技术的故事。“一个人富不算富,大家都能过上好日子,那才叫真本事。”朴实的话语,比任何大道理都更能打动人心。而更令人眼前一亮的是,洛川为各乡镇街道打造了专属的精神文明品牌——“德润洛塬”系列。永乡镇的“这‘乡’有礼”、凤栖街道的“今凤和鸣”……13个风格迥异的品牌,如同13张鲜活的名片,为厚重的乡风文明建设注入了时尚与活力。
  行走在今日洛川的乡村,能清晰地感受到一种变化正在发生:攀比排场的少了,务实干事的多了;陈规陋习渐渐退了,文明新风徐徐进了。“我们将继续以新时代文明实践所(站)为主阵地,完善‘一约四会’,把移风易俗深度融入文化下乡活动。”屈福生表示,让文明新风在洛川乡村焕发更蓬勃的生命力,是他们不懈的追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