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讯(记者 白雪 牛恩远 姚肖楠)11月7日,全国150项重大水利工程之一的延安王瑶水库扩容工程迎来关键性节点,马家沟、安渠两座堆泥库大坝正式完工投用,标志着该工程全面进入2.0“极速模式”,为黄土高原大型水库清淤治理提供了创新范例。
王瑶水库扩容工程的核心难点在于清淤与淤泥处置。自今年5月国内首艘大功率可拆装深水环保绞吸船“浚川”船投入施工以来,已清理水下淤泥170万立方米。然而,受黄土高原“山多平地少”的地理特征限制,淤泥无处堆放,导致“浚川”船施工效率仅能达到设计产能的一半。为破解这一行业难题,项目团队因地制宜提出“依山建库、以坝纳泥”方案,依托马家沟、安渠天然山谷地形,建成两座分别高31米、28米的堆泥库,总纳泥量达600万立方米,相当于2400个标准游泳池的容量,可收纳水库近60%的清淤量,有效破解了黄土高原水库清淤“无处纳泥”的行业困境。
在堆泥库建设中,项目团队采用分区同步施工模式,遵循“先边缘后中间、先静压后振动、特殊部位重复碾压”原则保障填筑质量,并通过“防渗膜全覆盖”技术解决雨水影响施工的难题。同时,布设10余处自动监测设备并接入智慧工地平台,实现大坝沉降、位移及渗水情况的全方位监测,打造智能大坝。
随着两座堆泥库正式投用,“浚川”船的清淤效率不再受限于堆放问题,针对14公里超长输送距离与53米超高差的挑战,项目团队配套建设全电驱动三级接力泵站,搭建“智慧物联”系统,实现船、泵、坝智能联动与一键操控,将清淤工期缩短至8个月内完成。
“ 目前,‘浚川’船已实现24小时不间断施工,日产能达2.5万至3万立方米,计划一年内完成600万立方米清淤任务。”中交天津航道局“浚川”船船长杨波涛介绍说。
更具生态价值的是,清淤产生的淤泥经沉降和无害化处理后,将转化为约1500亩高标准良田或林地。堆泥库坝体两侧及周边将进行绿化,形成绿色生态屏障,实现从“淤泥包袱”到“生态财富”的蝶变。
“ 黄土高原大型水库清淤尚属首例,没有成熟经验可以借鉴,我们是一边摸索一边总结。工程全部完工后,王瑶水库将恢复有效库容超1600万立方米,大幅提升防洪标准,保障下游60万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同时新增大量土地资源,助力区域农业发展。”延安水务集团延河供水有限公司总经理曹昊宇说。
作为黄土高原大型水库清淤的首例实践,王瑶水库扩容工程通过“ 因地制宜+技术创新+生态转化”的“组合拳”,在无成熟经验借鉴的情况下攻克多项技术难题,为全国山区、高原地区水库清淤提供了宝贵经验,打造了水库治理的“延安样板”。未来,随着工程持续推进,王瑶水库将全面提升防洪与供水能力,为区域水安全保障和高质量发展注入强劲动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