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高风兰(左)把慰问物品递到困难群众手中 受访者提供 记者 叶树峰
在延川县,有一位年过七旬的老人,用17年的时光,将退休生活谱写成了一曲激昂嘹亮的奉献之歌。她叫高风兰,延川县政协原主席,2008年起全情投入,担任县慈善协会会长。十七载寒暑交替,她步履不停,奔走于沟壑峁梁之间,筹募善款、扶危济困,以一颗赤诚的为民之心和永不停歇的奋斗精神,为10万余名困难群众撑起了一片充满希望的“艳阳天”。
“钉子精神”撬动慈善之门
2007年,高风兰从县政协主席的岗位上光荣退休。彼时,她面前并非只有含饴弄孙一种选择。一些曾与她打过交道的民营企业家,看中她的威望和能力,纷纷抛出橄榄枝,许以年薪10万元的丰厚报酬。这在当时,无疑是一笔可观的收入。然而,高风兰几乎未加思索,便婉言谢绝了。她的心里,早已被另一幅图景所占据——那是困难学子渴望读书的眼神,是孤寡老人无人照料的身影,是受灾群众亟待救助的期盼。
“群众的愁容,我看不得;群众的难处,我放不下。”这句朴实无华的话语,成了她人生新篇章的序言。她义无反顾地选择了“零报酬”的慈善事业,接过了延川县慈善协会会长的重担。
万事开头难。慈善协会初创时期,可谓一穷二白,缺资金、少人手、认知度低。为了打开局面,高风兰使出了她的“法宝”——“钉子精神”。她带着协会仅有的几名工作人员,开始了“跑断腿、磨破嘴”的募捐征程。她的足迹遍布全县、延安的机关企业乃至西安。据不完全统计,那些年她带领团队跑了192个单位、52家个体户、30多家企业。
凭着这股不达目的不罢休的韧劲,高风兰硬是将延川慈善这片曾经的“荒地”,耕耘成了爱与希望的“沃土”。17年来,她累计筹集善款善物高达7850万元,实施慈善项目150个,惠及群众超10万人次。这每一个数字背后,都浸透着她的汗水,烙印着她为民服务的初心。
“危难时刻”彰显大爱真情
高风兰的慈善之路,并非一帆风顺,其间充满了常人难以想象的艰辛与考验。然而,正是在一次次危难时刻和细微之处的坚守中,她的大爱与担当绽放出最耀眼的光芒。
2011年7月,一场意外导致高风兰右腿髌骨粉碎性骨折,不得不卧病在床。身体被禁锢,她的心却早已飞向了那些即将开学却因贫辍学的准大学生们。她强忍着术后的疼痛,一遍又一遍地拨打电话,向潜在的资助人详细介绍学生们的困境,恳请他们伸出援手。她的声音因虚弱而略显沙哑,但那份焦急与恳切却清晰地传递到了电话另一端。最终,在她的不懈努力下,276名贫困学子顺利迈入了大学校门,改变了命运轨迹。延安圣远建筑公司总经理庞永宁在和高风兰接触后,深受触动:“过去我都是自己入户调查,怕钱没用到刀刃上。但和高会长接触后,我完全放了心,她做事太认真了!”从此,他成了协会最坚定的支持者之一,每年总是第一个把资助款交来。正是有了众多像庞永宁这样被高风兰人格魅力感召的爱心人士,协会在17年间共救助了2390名寒门学子,发放助学金930余万元。
2020年初,新冠肺炎疫情突如其来,偏远的延川也未能幸免,出现了确诊病例。一时间,人心惶惶。而此刻的高风兰,正承受着人生中最为沉重的打击——短短时间内,她相继失去了相濡以沫的老伴、至亲的弟弟和心爱的小儿子。巨大的悲痛几乎将她击垮。然而,当疫情的警报拉响,她没有时间沉溺于悲伤。擦干眼泪,她强忍着心如刀割的痛楚,迅速组织协会成员,投入紧张的抗疫筹款工作中。她在电话里、在微信中,用略带哽咽却异常坚定的声音向社会各界发出呼吁。在她的感召下,许多爱心人士和企业慷慨解囊,共募集抗疫款物294.5万元。当她得知县医院急需一辆负压救护车时,心急如焚,多方联系,终于促成爱心企业将一辆负压救护车捐赠到位,为一线救治提供了关键装备。2021年底,面对新一轮疫情,她再次冲锋在前,带头捐款1000元,并组织社会各界募捐款物143万元,为全县疫情防控筑起了一道坚实的“后勤保障线”。
高风兰的慈善,不仅体现在大灾大难面前的挺身而出,更融入在日常生活的点点滴滴。她带领协会开展各类救助活动968场次,资助贫困中小学生8996名,为1.6万名老年人办理意外伤害保险,为739名老人免费实施白内障手术重见光明,为125名先天性心脏病患儿成功手术获得新生,新建便民桥14座解决群众出行难题……这一串沉甸甸的数字,连接起千家万户的悲欢,也丈量着高风兰17年走过的漫长征途。她的慈善,是有温度的,是看得见、摸得着的。
“阳光慈善”铸就信任丰碑
17年如一日的坚守,靠的不仅是一腔热血,更是坚定的信念、优良的作风和清醒的操守。高风兰深知,慈善是阳光事业,容不得半点阴影,公信力是慈善事业的生命线。
她始终将“清正廉洁、忠诚干净”作为自己和协会工作的底线。工作中,她坚持把讲政治、守纪律摆在首位,带头落实各项廉洁规定,树立了执政为民、廉洁勤政的良好形象。她严格履行“一岗双责”,将党风廉政建设与慈善业务工作同部署、同落实、同督查。她坚持信息公开透明,每一笔捐款的来源、每一份物资的去向,都记录得清清楚楚、公示得明明白白,自觉接受社会各界监督。她常说:“我们经手的不仅是钱物,更是捐赠人的信任和受助人的希望,绝不能出一丝差错。”
从青丝到白发,高风兰把退休后的十几年,毫无保留地献给了延川的慈善事业。她走遍了延川的每一个村镇,访遍了万千困难家庭,将党的温暖和社会的关爱送到了最需要的地方。有人说她是“慈善铁人”,她却总是谦逊地摆摆手:“我只是一个老党员,做了一点该做的事。只要我还能走、还能说,我就要继续干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