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任艳艳在挂满荣誉证书的店里展示她的碗饦 记者 叶四青 摄 记者 叶四青 孙艳艳
“拘劲!”“好吃!”
10月31日16时,夜幕还未降临,二道街夜市的面皮一道街上,人群早已熙熙攘攘。白天里就很繁华的街区,聚集了延安好几家风味独特的面皮店,也汇集了碗饦、土豆粉等延安特色小吃。
46岁的任艳艳,是不久前获得全国烹饪界最高奖项——“金厨金奖”的碗饦制作者,她经营了21年的延安麻辣肝碗饦面皮店就坐落在二道街面皮一道街。一个20平方米不到的小店里,她在操作台上熟练地用刀切着碗饦,在她疾风骤雨般的速度下,整个碗饦变成一片片薄薄的软糯细条,浇上秘制的香辣麻辣肝,撒上香菜,看得食客们直咽口水。
“ 老板,上一碗碗饦。”和朋友一起在店里吃完碗饦,市民乔爽发出了一声赞叹:“咸淡适中,清新爽口!”几年前乔爽发现这个小店后,不时就会到这里来就餐,并介绍不少朋友前来品尝。
一碗深受顾客喜爱的好碗饦背后是好几代人的努力。在任艳艳的印象里,喜欢做副食的曾祖父曾经用一碗碗麻辣肝碗饦赢得顾客喜爱,好名声传遍乡间。好手艺传到了二爸手里,任艳艳又从二爸的店里学到了家族手艺。
任艳艳选择把做碗饦当事业,一是因为有家族传承,她自己喜欢做碗饦;二是因为家里姊妹多,她是家里的长姐,急需要自食其力并反哺家里。30年前,16岁的她和妹妹第一次在延安城区骑着三轮车卖碗饦,就卖出一个月3000元的好收入,握着厚厚的一沓钞票,她们激动不已。她把大多数钱寄回了家,也开始思考如何把店开起来。就在这一年,她在嘉岭桥附近开了第一家店,后因城市改造,她的店几经搬迁,直到在二道街落脚才终于安定下来。
俗话说,人生有三苦,撑船打铁卖豆腐。和卖豆腐的活儿一样又累又苦,蒸碗饦也需经历磨糁之累,也需在夏日炎炎的天气围着热锅搅拌荞面糊,在热汗淋漓和胳膊酸痛中,确保碗饦均匀细腻,口感适中。接触了碗饦生意后,任艳艳就开始研究实施碗饦的标准化生产,工作之余她通过和同行学习,详细了解可用来磨糁糁、蒸荞面糊糊的机器。虽然她经历了买的机器不合适、调试失败等一系列问题,但并没有放弃。她一次次试验,最终确保了机器磨出的糊细腻可用,蒸熟的碗饦既软糯清爽又劲道耐嚼。功夫不负有心人,任艳艳的碗饦制作终于在2000年实现了磨糁、制糊、装碗机械化,并实现了从纯手工制作到流水线生产,满足了更多顾客的需求。在口感制作上,她特别注重迎合顾客的口味,经常征求他们的意见。了解到大家更喜欢吃“ 香”“辣”味,并且不想要太油腻和麻辣肝的腥味,她曾8次更改调料配比,让越来越多的顾客喜欢她家的碗饦,从此在二道街面皮一条街有了自己的名声。
如今,任艳艳在柳林有了自己的碗饦厂房,精准配比和标准化生产,确保了每一碗流水线上生产的碗饦有着同样的品质和口感。不少来店里消费的外地游客,吃了碗饦后就想带给家人朋友。任艳艳对碗饦使用了真空包装袋,延长了碗饦的保鲜时间,同时订购了包装箱,方便顾客携带和走亲访友,借助线上、线下两种销售模式,她让自家碗饦走向了全国各地游客的餐桌。
节假日是上班族的休闲娱乐时间,也是任艳艳等小食品经营者最忙碌的时候。任艳艳和丈夫一起经营着这家碗饦店,夫妻俩最忙的时候一天只能休息4小时,而13个小时以上的时间是在店里度过的。借助这个小店,夫妻俩把日子过得越来越红火。“ 想在有生之年将事业做大做强。”任艳艳高兴地说,她最近学习了解直播和短视频制作,希望把自家小店打造成全国知名网红店,为增强延安文化旅游魅力添砖加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