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02版
发布日期:2025年11月13日
五星耀晚晴 赤诚写春秋
——记市五星离退休干部党员呼荣碧
 ● 呼荣碧(右)给来访者讲述战斗事迹 记者 叶树峰 摄

  记者 叶树峰
  在革命圣地延安,这片被热血与信仰浇灌的土地上,红色基因融于血脉,代代相传。这里,有一位老人:他年逾八旬,却精神矍铄;他功勋卓著,却淡泊名利;他离开工作岗位多年,却比许多在职者更为忙碌。他叫呼荣碧,一位用余生持续燃烧、照亮他人的离退休干部党员。他从战火中走来,在平凡中坚守,用一生的行动,诠释了何为“共产党员永不退休”。
  烽火铸魂 学海领航
  呼荣碧的忠诚信仰,并非无源之水、无本之木。它萌芽于艰苦的岁月,淬炼于战火的洗礼,最终沉淀为一生不变的赤胆忠心。
  1958年11月,年仅16岁的呼荣碧投身军旅,将最美好的青春年华奉献给了保家卫国的战场。他亲历了西藏平息叛乱与中印边境自卫反击战的烽火硝烟,在生与死的考验中立下赫赫战功。这段铭心刻骨的经历,让他深刻理解了“为谁而战、为何而战”,并将对党的绝对忠诚熔铸于灵魂深处。
  退休,对于呼荣碧而言,只是“战场”的转移。他始终将政治建设视为共产党员的“根”与“魂”。每日清晨,他的“政治早课”雷打不动,报纸、党刊、智能手机是他的“精神食粮”。
  在延川县离退休干部政治学习小组中,他是最活跃的成员之一。他发言从不空谈理论,总是结合自身的革命经历、工作阅历,以及延川本地的红色故事,把党的方针政策讲解得深入浅出、生动鲜活。他会讲述当年战士们如何在极端困苦的条件下依然信念坚定,以此类比今天攻坚克难的精神;他会用延安时期的党群鱼水情,来阐释新时代的群众路线。他的分享,让政治学习不再是枯燥的文件传达,而是一场场触及灵魂的思想洗礼,极大地带动了当地离退休干部群体的学习热情。
  “活到老,学到老。”是他常挂在嘴边的话,也是他的真实写照。面对飞速发展的数字时代,他没有选择回避,而是主动拥抱。他虚心向晚辈请教,学会了使用智能手机,熟练操作微信,不仅用于日常沟通,更成为他获取信息、参与线上学习讲座的重要工具。
  与此同时,他怀着对历史的敬畏,潜心研究延川县的红色历史。他说:“历史是最好的教科书,我们这些亲历者、见证者有责任把它整理好、传承下去。”
  润物无声 排忧解难
  在呼荣碧所居住的社区,他是公认的“文明标杆”。他从不以老干部自居,而是以普通居民的身份,身体力行地倡导文明新风。看到地上的垃圾,他会弯腰捡起;发现墙上的“牛皮癣”小广告,他会动手清理。在他的带动下,越来越多的居民加入了自觉维护社区环境的行列。他深知,文明不仅在于环境的整洁,更在于家庭的和谐与家风的淳朴。他的家庭,就是一个洋溢着尊老爱幼、团结和睦之风的“文明家庭”。
  “有困难,找呼老!”这在邻里间几乎成了一句口头禅。谁家有了矛盾纠纷,都愿意请这位公正、耐心的老党员来主持公道。他总是搬来小板凳,耐心倾听双方的诉求,用朴实的话语、通透的道理,化解一个个心结。在他身上,人们看不到干部的架子,只感受到一位长者的温暖与担当。
  他的奉献,更体现在对下一代的关怀上。他义务担任大中小学的“红色讲师”。站在孩子们中间,他仿佛回到了激情燃烧的岁月,用质朴而充满力量的语言,将当年的战斗故事、英雄事迹娓娓道来。他告诉孩子们,今天的幸福生活是无数先烈用鲜血和生命换来的,要珍惜时光,树立远大理想。一场场宣讲,如同一颗颗火种,在青少年心中点燃了爱国主义的火焰,引导他们树立起正确的价值观和人生观。
  倾尽所有 使命传承
  在所有的事迹中,最令人动容的是呼荣碧倾其所有、不计得失地投入到红色基因的传承事业中。这是他晚年生活的中心,也是他作为一名老党员、老战士使命的终极归宿。
  怀着对红色文化传承的强烈使命感,退休后的呼荣碧做出了一个让家人起初难以理解的决定:他要倾尽毕生积蓄,将自家的房屋改建为延川县首个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家人担心他年事已高,操劳过度,但他态度坚决。在他看来,那些沉睡在历史中的故事、那些牺牲的战友,需要有一个被铭记、被瞻仰的场所。
  基地的建设并非一帆风顺。其间遭遇拆迁,他没有放弃,而是拖着年迈的身躯,四处奔走呼吁、筹措资金,最终将基地迁至延川县第二中学,并不断完善展陈内容。这不仅仅是一个场所的迁移,更是一种精神的扎根,让红色教育直接深入到青少年成长的沃土之中。
  基地建成后,他又为自己找到了新的岗位——红色宣讲员。他不顾年迈,只要身体允许,有单位或学校邀请,他必定欣然前往。截至目前,他已进行了500余场激情澎湃的宣讲,直接听众超过14.5万人次。这个数字的背后,是他无数个日夜的认真准备,是他在讲台上挥洒的汗水,是他对信仰的执着坚守。每一场宣讲,对他而言都是一次精神的传递,一次初心的重温。
  在呼荣碧身后,是一个默默支持、同样可敬的家庭。他的妻子,多年来默默操持家务,成为他全身心投入公益事业的坚强后盾。在他的言传身教下,子女们从小耳濡目染,将红色基因内化于心、外化于行,在各自的工作岗位上兢兢业业,践行着社会责任。《陕西日报》《延安日报》等媒体在报道呼荣碧事迹时,也常常提到他这个“红色家庭”的和谐与正能量。他们低调务实,不慕虚荣,以家庭为单位,向社会持续传递着积极向上的力量。
  呼荣碧,这位从延川走出的五星党员,他的一生如同一本厚重的书:书中有战火的轰鸣,有建设的热情,更有晚年霞光的绚烂。他用实际行动证明了,共产党员的身份没有“退休”二字,为人民服务的征程永无终点。他像一棵扎根于黄土高原的老松,历经风霜而苍劲挺立;他又像一盏不息的红烛,燃烧自己,照亮后来者的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