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持人宁滢:嘉宾张世耀,陕西富平县人,生于1964年,中共党员,富县就业管理局退休干部。现为富县开元社区离退休干部党支部书记。本期他为我们讲述富县第一支革命武装创建者王树勋的故事。
● 嘉宾张世耀 宁滢:请您给我们介绍下王树勋,并给我们讲讲他在延安求学的经历对他追求革命真理有什么影响?
张世耀:在中国革命的漫长征程中,无数英雄儿女以鲜血和生命谱写了可歌可泣的壮丽诗篇。王树勋,这位年轻革命者以其坚定的信仰和不屈的斗争精神,成为鄜县籍入党较早的中共党员之一,也是鄜州大地上共产党领导的第一支革命武装力量的创建者。他虽年仅28岁就壮烈牺牲,但短暂的生命写满了英雄的华章。
1928年秋,王树勋以优异成绩从鄜县单级师范毕业,前往延安省立第四中学求学,继续追寻真理的步伐。考入四中前,他早已听表弟杨锦棠描述过,四中在党组织领导下秘密燃烧着革命之火,学生长期开展学生运动,唤起穷苦大众的革命意识。从小立志拯救天下穷苦百姓的他,早已心向往之。
开学不久,他结识了表弟的同班同学王世泰,两人脾气相投、志同道合,迅速成为无话不谈的好友,王世泰也成了他革命的引路人。油灯摇曳的深夜,王世泰经常给他讲进步思想,还秘密给他《共产党宣言》《萤火》《曙光》等宣传共产主义革命思想的小册子。王树勋如饥似渴地吸收着这些思想,“只有共产主义才能拯救千千万万穷苦大众”的信念从此在他心中生根发芽。
时值国民党反动当局在全国镇压共产党领导的革命活动,大肆搜捕屠杀共产党员,大革命戛然而止,革命陷入低谷。接受了革命思想的王树勋,更加痛恨国民党的反动独裁统治,他不为白色恐怖所惧,不顾个人安危,积极向周围同学传播进步刊物、宣传革命思想。
宁滢:延安求学的经历让王树勋坚定了共产主义信仰,之后他参与了哪些革命活动?
张世耀:1929年冬日,担任四中党支部组织委员的王世泰,介绍表现积极的王树勋加入党组织。入党后,王树勋怀着更大的热情和赤忱的爱国之心,积极投入党组织领导的革命活动,出色地完成宣传任务。他和王世泰一起组建“鄜洛旅延学友会”,团结鄜县、洛川赴延安求学的学生开展地下革命活动。
1930年开春,延安省立第四中学校长贺鼎时为牟取私利,规定新设立的八班学生每人每月缴纳3元学费,不交者不得上课。这一剥削之举引发学生不满,王世泰与王树勋当即召集同学开会,拒交学费,在四中掀起学潮,斗争坚持1月有余。随后他们带领八班学生扛着铺盖撤离校园,在凤凰山庙里暂住继续斗争,最终逼校方妥协复课。
胜利的欢呼尚未消散,贺鼎时又贪污建校专款,用废旧木料修建校舍,致使教室刚落成即倒塌。学生们在王世泰、王树勋等人领导下再次罢课抗议,而国民党反动当局不仅不追查倒塌原因和贪污案件,反而动用军警镇压学生运动、搜查宿舍、逮捕进步青年,这一行为激起全体学生强烈不满。
这年“双十节”,在四中党支部领导下,新的学潮拉开帷幕。参加纪念活动的学生事先约好以顿脚为号抵制会议,会议一开始,王世泰、王树勋带头顿脚高喊:“我们不参加这种无意义的会议!退出会场!”学生们有组织地撤出会场,会议中途而散。此次斗争后,王世泰、王树勋等人身份暴露,学校上报省里,当局下令通缉,新一轮镇压随即展开。
面对严峻形势,党组织决定将斗争由集中公开转为分散秘密进行。化名“创业”的王树勋和王世泰领着20多名同学隐蔽在延安,准备继续与反动校长斗争,却因国民党部队防守严密无法下手。随着延安斗争形势愈发严峻,他们不得不返回家乡另谋他策。
宁滢:两次学潮都能看出王树勋的勇敢和组织能力,哪怕身份暴露、面临通缉也没退缩。回到家乡后,他是如何开始着手创建革命武装的?
张世耀:回乡不久,王世泰身份暴露,决定北上保安,跟随刘志丹领导的队伍继续革命。临行前,他嘱咐王树勋领导鄜、洛两县的同学来年赴榆林求学,继续开展革命活动。1931年春,王树勋带领弟弟王树山和部分同学到榆林求学,却屡屡被拒收,几经波折进入榆林职中。不料职中校长高崇是陕北军阀井岳秀的干儿子,不容共产党和进步学生,得知王树勋是赤化分子后,强令其退学。求学之路受阻后,党组织介绍他回乡搞地下工作。
1931年秋季,王树勋回到鄜县田厢,在村里办起夜校,秘密宣传革命思想,动员王西让等村民参加革命活动。得知谢子长、刘志丹创建陕甘游击队开展武装斗争后,他萌生了拉起武装的想法。秋收前后,王树勋等人在鄜县交道塬、洛川菩堤一带联络人员、筹款买枪、吸收贫苦农民,建立起一支十来个人、八九条枪的革命队伍。这是鄜州大地上共产党领导的第一支革命武装力量,鄜县人民武装反对国民党反动统治的序幕由此拉开。
起初,王树勋带领队伍在老虎沟一带活动,有效遏制了土豪劣绅的嚣张气焰。但由于队伍缺乏人员、枪支弹药补充和战斗经验,与民团的几次交锋都难占上风。为扭转不利形势,王树勋等人前往延安购置了一批枪支,继续筹集经费、扩大兵力,队伍发展到50余人和20多条枪。随后,王树勋决定带领队伍北上投奔刘志丹,与陕甘游击队会合。不料,北上消息被奸细屈志文告密,队伍行至鄜县、甘泉、延安3县交界的松树林一带时,遭到多支民团围追堵截。王树勋身先士卒率部殊死战斗,终因寡不敌众全军覆没。这支新生的革命力量虽被扼杀,但在鄜县革命史上打响了反抗国民党的第一枪,是共产党人在鄜县创建革命武装的最初尝试,对当地革命斗争和党组织建立产生了一定影响。
宁滢:在这场惨烈战斗中,王树勋有没有脱险?之后又经历了什么?
张世耀:在那场惨烈的战斗中,王树勋受重伤,突围后回到田厢村外养伤。1932年春天,他受组织委派,赴吴起新寨堡以教书为名搞地下工作。红军攻打新寨堡时,他提前联络数人里应外合打开城门,助力红军顺利攻城。红军走后,王树勋等6人身份暴露被捕,反动当局将他们绑至悬崖边准备秘密杀害。千钧一发之际,王树勋趁敌不备纵身跳崖逃脱,其余5人惨遭杀害。
1933年夏天,死里逃生的王树勋悄悄回到田厢村,住在弟弟王树山家的崖窑里。他始终无法接受队伍溃散的事实,却从未熄灭革命的火苗,一直在谋划东山再起。
一日夜里,王树山领着王世泰等人走进土窑,王世泰向他介绍了随行的刘志丹、杨文谟和曹士荣。王树勋紧紧握住刘志丹的手激动不已。当晚,几人畅谈到深夜,刘志丹得知王树勋的革命经历后给予充分肯定,嘱咐他要坚定革命信心,不怕困难、失败和牺牲,做好长期艰苦斗争的准备。
为防意外,王树勋在窑畔守了一夜。第二天,他和弟弟准备了干粮,将4人送出茶坊,4人顺洛河川而上直奔甘泉。
宁滢:能和刘志丹、王世泰再次相见,给了王树勋很大的鼓励。之后王树勋又是如何投入到革命工作中?最终的结局如何?
张世耀:1933年,王树勋与中共地下党组织取得联系,奉命到甘肃国民党西北军邓宝珊部新编11旅搞兵运工作。1934年7月,他被选派到杨虎城举办的西安绥靖公署步兵训练团受训。1935年春,受训结业后,他被分配到国民党西北军靖宁新编11旅一团3营任中尉连长,驻防在甘肃省靖远、会宁等地。此间,王树勋始终在部队中秘密宣传革命思想,成立进步组织,不断壮大革命力量。
1936年3月25日,兵运时机成熟,王树勋等人率部倒戈起义,在甘肃陇东地区开展游击战争。蒋介石震怒,下令国民党东北军何柱国率部围歼起义官兵。经过反复激战,力量悬殊的起义部队被重重围困,弹尽粮绝。5月4日,浑身是伤的王树勋打尽最后一颗子弹后不幸被捕,关押在甘肃平凉第三监狱。狱中的王树勋历尽酷刑却始终不屈,敌人未能从他口中得到任何有价值的信息,遂决定将其押解到兰州枪决。6月17日,王树勋英勇就义,时年28岁。
新中国成立后,王树勋烈士的遗体被安葬在兰州陕西义园。1958年,鄜县与洛川县合并后的中共洛川县委、洛川县人民委员会在田厢村为王树勋烈士树碑纪念。他的入党介绍人,曾任国家铁道部副部长、甘肃省人大常委会主任的王世泰为王树勋撰写碑文,称其为“创业将军”。
每年清明,当地学生和老百姓都会来到王树勋的纪念碑前,敬献鲜花,缅怀革命先烈。学生们认真倾听烈士的英雄故事,传承精神火种,坚定爱国情怀与责任担当。
“创业将军”这个称号,是对王树勋革命一生最好的褒奖。他短短28年的生命里,每一步都充满了对革命的忠诚与热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