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03版
发布日期:2025年11月17日
将星摇篮——窑洞中的军事课堂
    主持人陈晨:对话革命旧址,聆听烽火回声;追寻延安记忆,赓续红色血脉。1945年的延安,不只是一座西北小城,更是一颗跃动的心脏,在抗战胜利的黎明时分,以它特有的频率,向世界传递着一个古老民族涅槃新生的铿锵脉动。它不仅是抗战的历史坐标,更是指引未来、启迪当下的精神丰碑。
    主持人远播:在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的历史性时刻,回望延安时期的中国人民抗日军政大学,其影响与意义早已超越了那段烽火岁月,成为融入我们民族血脉的精神丰碑。本期《延安年华》我们邀请到抗大纪念馆讲解员雷明娟,和我们一同追忆抗大的烽火岁月。
    ● 嘉宾雷明娟
  陈晨:毛泽东同志曾说过:“抗大为什么全国闻名?全世界闻名?就是因为它比较其他的军事学校最革命最进步,最能为民族解放而斗争!”请你给我们讲一讲抗大是怎么建立起来的?对当时有哪些影响?
  雷明娟:这段话是出自毛泽东主席在1939年5月26日的抗大3周年纪念大会上的讲话,他还说道:“抗大的革命与进步,是因为它的职员教员与课程是革命的进步的,又因为它的学生是革命的进步的,没有这两方面的革命性进步性,抗大决不能成为全国与全世界称赞的抗大。”
  上世纪30年代,日本帝国主义加快侵华步伐,中华民族面临空前危机。1935年中央红军长征到达陕北后兵力锐减,为准备全民族抗战,急需培养大批军政干部。1936年5月8日,在中共中央政治局扩大会议上,毛泽东作了《目前形势与今后战略方针》的报告。毛泽东在报告中提出:要办个高些的大的红军学校,否则将来无干部。没有大批干部是不行的,现在不解决这个问题,将会犯罪。我们有责任引导同志们看得远,办一所红军大学来培养大批干部,以适应形势发展的需要。会议经过讨论,同意毛泽东的主张,决定以西北抗日红军大学为基础,开办抗日红军大学。1936年6月1日,“中国人民抗日红军大学”第一期在陕北瓦窑堡隆重举行开学典礼。抗大成立的初衷,就是建立一所自己的“黄埔军校”,毛泽东鼓励全体教职学员说:“第一次大革命时有一个黄埔军校,它的学生成为当时革命的主导力量,领导了北伐成功,但到现在它的革命任务还未完成。我们的红大就要继承黄埔的精神,要完成黄埔未完成的任务,要在第二次大革命中也成为主导的力量,即是要争取中华民族的独立解放。”1937年1月19日,中央军委为适应抗日形势,决定将中国人民抗日红军大学更名为中国人民抗日军事政治大学,面对即将到来的全民族抗战,发出了第一张招生广告。
  远播:美国记者埃德加·斯诺在《红星照耀中国》一书中说道:“以窑洞为教室,石头砖块为桌椅……全世界恐怕只有这么一家。”在如此艰苦的条件下,抗大是如何办学的?作为抗战胜利的“人才引擎”与“战略支点”,抗大都做出了哪些不朽的功绩?
  雷明娟:提起抗大这所学校,它是由中共中央、中央军委在抗日战争时期创办的一所培养抗日军事政治干部的学校。抗大在艰苦卓绝的战争环境中,坚持“教育为抗战服务”的办学宗旨和“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艰苦奋斗的工作作风,灵活机动的战略战术”的教育方针,以“团结、紧张、严肃、活泼”为校风,实行“ 少而精”“学以致用”“理论联系实际”的教学原则办学,推动我国抗战时期军事事业的发展。也为新中国成立后,储备了大量的军政领导干部和军事人才,为我国社会主义建设和人民军队建设事业的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
  一是锻造十万骨干,提供人才保障。在九年多的办学期间,抗大及其分校培养了十多万名军政干部。他们如同革命的“火种”,被撒向全国各抗日根据地,成为部队、政权建设和群众工作的中坚。可以说,抗大培养出的这支队伍是一支具有高素质、听党指挥、信仰坚定的干部队伍,这支队伍为坚持敌后抗战和取得最终胜利做出了重要贡献。
  二是创立“战教合一”的军事教育。抗大打破了传统旧式军校的教育模式,可以说在战斗中学习,在战斗中总结经验,在战争中学习战争。抗大以“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艰苦奋斗的工作作风,灵活机动的战略战术”为教育方针,以“团结、紧张、严肃、活泼”为校风,将课堂与实战密切联系,理论学习与实践应用无缝对接,为在极端困难条件下培养适应革命战争需要的干部树立了光辉典范。
  三是凝聚民族精神,巩固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抗大是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生动体现,它吸引了来自全国各地的爱国青年,包括海外华侨、知识分子甚至国民党统治区的进步人士。在延安的窑洞里,他们超越了出身、阶层的差异,为了“抗日救亡”的共同目标,被这个革命熔炉锻造成一支党的铁的军政骨干队伍,极大增强了全民族的凝聚力,也坚定了抗战必胜的理想信念。
  陈晨:抗大招生广告写明“训练抗日救国军政领导人”,当时是如何吸引华侨等多元学员?背后有哪些感人的故事?
  雷明娟:你说的这则招生广告最近很火,上了央视的《开学第一课》。我们都注意到它的落款是1937年1月21日。此时正是中共中央机关刚进驻延安城不久,也是抗大开办第二期的时候。第二期招生与第一期相比有个特点,那就是面向社会招生,除了从部队中招生,大批知识青年来到延安后只要符合条件,也都可以报考抗大。从此以后,越来越多的仁人志士,知识青年甚至是海外华侨青年等不远万里来到延安,进入抗大训练与学习,再奔赴祖国四面八方投身革命事业。抗大抗大,越抗越大。
  在众多的华侨青年中有一位19岁的印尼华侨,名叫孔迈,当他听闻祖国处于水深火热的抗日战争中,没来得及向母亲辞行,于是途经香港时,在他随身携带的一张照片背面写下:“妈,把我献给祖国吧!”托人捎给母亲,而他和几个同学结伴而行奔赴延安抗大。后来,他随着抗大一分校辗转敌后抗日根据地,经过枪林弹雨的生死考验,成长为一名文艺战士——新华社胶东分社的一名战地记者,他用手中的纸和笔,以及缴获回来的那台相机,记录了胶东军民浴血奋战的生动画面。然而,遗憾的是,19岁那年偷偷离家竟然是他与母亲的永别,母亲在临终前都没能再见儿子一面。在抗战时期,像孔迈一样的爱国知识青年还有很多,他们舍小家为大家,目的就是寻求民族解放的大业,甚至还有很多青年为此不惜牺牲自己宝贵的生命。
  陈晨:在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之际,你觉得重温抗大的光辉岁月,有什么现实意义和时代启示?
  雷明娟:一是对坚持党的领导、筑牢信仰之基的彰显。抗大自创办起就置于党的绝对领导之下,其教育核心就是确保学员的政治坚定性。这启示我们,无论时代如何变迁,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始终是各项事业成功的根本保证。
  二是对强国兴军事业的启示。抗大的成功实践深刻表明,人才是事业发展的根本。在新时代,我们必须继承抗大重视教育、重视人才培养的优良传统,为建设世界一流军队、实现强国目标提供坚实的人才支撑。抗大“战教合一”的理念,对今天的军事教育和全民国防教育仍具有重要借鉴价值。
  三是对青年一代的价值引领。抗大是那个时代中国先进青年的集合地。他们“到延安去!”的选择,代表了青年将个人理想融入民族命运的崇高追求。抗大精神是激励当代青年树立远大理想、担当时代责任、勇于砥砺奋斗的生动教材。
  远播:中国人民抗日军政大学,作为中国共产党在烽火岁月中创办的“革命熔炉”,在80多年前是为抗战胜利提供骨干力量的人才基地和凝聚民族精神的光辉旗帜;如今,它已成为我们汲取精神力量、坚定文化自信、砥砺初心使命的宝贵财富。
  陈晨:它所铸就的抗大精神,与长征精神、延安精神一脉相承,共同构成了中国共产党人的精神谱系。纪念抗大,就是要让这笔跨越时空的精神财富,在新时代绽放出更加璀璨的光芒,激励全体中华儿女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团结奋斗。它告诉我们:一个拥有坚定信念、掌握科学理论、并与人民紧密相连的民族,是任何敌人都无法战胜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