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 叶树峰
冬意初显,延安职业技术学院的校园里却热气升腾。11月13日,一场以“红色筑梦·技能兴延”为名的技能盛会在此拉开帷幕。这不仅是一场技艺的比拼,更是一次精神的淬炼,来自全市的170余名技能精英汇聚于此,在机器的轰鸣与键盘的敲击声中,共同诠释着新时代的工匠精神。
赛场之上:
专注是唯一的语言
走入赛场,空气里弥漫着紧张与专注。这里没有喧哗,只有心无旁骛地凝神。
在无人机装调检修区,年轻的选手李尚泽正小心翼翼地调试着手中的精密设备。他的眼神紧盯着每一个细微的部件,仿佛周遭的一切都已静止。“从别人的技术里,能学到很多。”他坦言,大赛更像一个广阔的交流平台,让他看到了行业更前沿的样貌。不远处,网络安全管理员赛区同样安静而激烈,选手们在电脑前,用工具和代码保护着网络设施和数据信息的安全。
与之形成对比的,是健康与社会照护赛区的温情一幕。选手们轻声细语,动作轻柔,在为“老人”进行生活照护时,每一个细节都透露出专业与关爱。在这里,技能不仅是娴熟的手法,更是同理心的自然流露。
“这次大赛的规格,设备,工作人员的专业水平,都让人印象深刻,给了我们更大的发挥空间。”选手于佳洋的感慨代表了许多参赛者的心声。精良的赛事组织,让工匠精神的施展有了坚实的舞台。
红色背景之下:
技能报国的新传承
主席台上,“红色筑梦·技能兴延”的八个大字格外醒目。在延安这片孕育了新中国希望的热土上,“技能”被赋予了新的时代内涵。它不再仅仅是谋生的手段,更是赋能城市发展、实现个人价值的阶梯。
大赛设置的六大项目——从传统优势的焊接、汽车技术,到前沿的新能源汽车智能化、网络安全,再到新兴的无人机装调检修和民生急需的健康照护,无一不紧密对接延安“一园四区”的发展定位和现代产业链群的需求。这清晰地传递出一个信号:技能人才的培养,正与城市的转型升级同频共振。
“很荣幸能够在这次比赛中获得金奖,这是对我的肯定。”新能源汽车智能化技术项目金奖获得者邵红利表示,今后会投入更多的精力继续钻研,去挑战省级及更高级别的赛事,获得更好的成绩。
未来之路:
以赛促兴 人才强市
赛场之外,意义更为深远。这场我市目前规格最高、规模最大的职业技能大赛,其目标远不止于决出胜负。它是一次对技能人才队伍建设的集中检阅,更是一次“尊重劳动、崇尚技能”社会氛围的强力营造。
延安市职业技能鉴定指导中心主任曹海涛表示,大赛只是一个新起点。接下来,我市将严格落实“人社工作进园区”要求,坚持职业技能培训与企业转型升级、县域经济发展、乡村振兴等中心工作深度融合。持续优化竞赛机制、拓展比赛项目、强化保障力度,加快培养更多适应高质量发展要求的高技能人才,不断壮大产业工人队伍,为“技能兴延”注入强劲动力,为全市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提供坚实的人才支撑。
未来,职业技能培训将走进园区,与企业转型、县域经济、乡村振兴深度融合。那些在今天赛场上闪耀的金奖、银奖选手,不仅获得“技术能手”的荣誉,更通过技能等级的晋升,在职业道路上走得更远。
寒意难掩火热匠心。当技能的星火在红色沃土上汇聚,它点燃的是无数青年技能成才、技能报国的梦想,更是延安迈向高质量发展之路的强劲引擎。在这里,每一位潜心钻研的选手,都在用他们手中的工具,为“技能兴延”写下最生动的注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