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梦溪 叶子 鲁小艳
红色文化资源是我国绚丽的文化瑰宝,不仅承载着丰富的物质遗存,也凝结着深厚的精神内涵。在推进乡村振兴战略的过程中,红色文化通过教育传播、产业协同与精神引领等多重路径,为乡村发展注入动力。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是党的十九大作出的重大决策部署,是新时代“三农”工作的总抓手。红色文化,是中国共产党领导全国人民,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为指导,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生成的革命文化。将红色文化融入乡村振兴的实践,能够构建起一套以精神驱动为核心、多维度协同推进的赋能机制,为乡村的全面振兴开辟出特色路径。
一、红色文化赋能乡村振兴的理论逻辑
(一)红色精神赋能人才引进
人才是乡村振兴的第一资源。当前,乡村普遍面临人才“引不来、留不住”的困境。红色文化以其独特的感召力,突破单一的物质吸引模式,构建起强大的精神磁场。以“延安精神”为指导的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创业精神,可以感召一批有理想、有抱负的青年人才、知识分子和企业家“上山下乡”。鼓励青年将个人理想融入国家战略,把奉献汗水洒在故乡热土,这种基于价值认同的吸引,比单纯的物质补贴更为持久和深刻。
(二)红色品牌推动产业优化
产业兴旺是乡村振兴的物质基础。红色文化能够提升其附加值,实现从“卖资源”到“卖文化”的转型升级。发展“红色+旅游”,将革命旧址、故居、会议遗址,打造成红色研学旅行线路和党性教育基地;发展“红色+农业”,打造“根据地小米”“革命老区生态茶”等特色品牌,利用红色文化背后的诚信、坚韧、纯朴等意象,提升农产品的品牌溢价和市场认可度。通过红色文化的赋能,形成乡村产业与文化、旅游、教育等深度融合的现代产业体系,实现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的双丰收。
(三)红色理念助力生态振兴
从老一辈革命家对根据地生态环境的朴素保护意识,到“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再到新发展理论的“绿色”,从不以破坏生态作为代价。让生态建设实践承载红色记忆,把生态振兴目标内化为村民基于历史认同和文化自觉的主动选择,实现红色精神与绿色发展的有机统一。
二、陕西省红色文化资源概况
红色文化在内容和形式上具有特定的物质载体和丰富的精神指向。陕西省红色文化资源总体呈现时间跨度长、历史地位高、资源类型全、精神内涵深的特点,成为了中国革命的指挥中心和战略总后方。(一)中国革命的“精神家园”——陕北
陕北是陕西红色文化资源最集中、地位最崇高的区域。物质文化资源包括宝塔山以及杨家岭、枣园、王家坪、凤凰山等革命旧址,陕甘宁边区政府旧址,延安革命纪念馆等。精神文明资源包括陕北地区最宝贵的红色精神:延安精神、白求恩精神等。(二)西北革命的重要枢纽——关中地区
关中是西北地区革命火种的萌发地和连接陕北与全国的重要通道。物质文化资源包括早期西安市八路军西安办事处纪念馆、薛家寨革命旧址、照金纪念馆、西安事变旧址、“四八”烈士陵园等。精神文化资源包括照金精神、渭华起义的革命精神等。
(三)红军转战的战略区域——陕南地区
陕南地处秦巴山区,是红军长征的重要途经地和鄂豫陕革命根据地的重要组成部分。物质文化资源包括商洛市的鄂豫陕革命根据地旧址、汉中市川陕革命根据地旧址、汉中市留坝县江口镇的红二十五军军部旧址,以及决定西征北上的重要会议旧址。精神文化资源包括长征精神等。
三、陕西省红色文化赋能乡村振兴实践案例分析
(一)米脂县—— 打造“窑洞课堂”品牌
陕西省米脂县高西沟村是全国农业旅游示范点,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其“是黄土高原生态治理的一个样板”。该地深入挖掘高西沟村的地理价值与红色文化资源,成功打造了“窑洞课堂”党员教育培训品牌。通过建设“记忆高西沟”项目,将杨家沟革命旧址、沙家店战役旧址等串联成经典研学路线,形成了“红色教育+生态治理”的特色教学体系;深化精神内涵,编写《高西沟发展简史》等教材与精品课件,将理论学习与“访民情、问民意、办实事”的实践深度融合。近年来,该地累计吸引全国党员干部307万人次前来研学,极大地带动了当地乡村人气与产业发展,通过将红色文化、生态成果转化为教育培训资源,有效激活了党员队伍的干事热情与先锋作用,为乡村振兴注入了持续而强大的内生动力。
(二)华州区——建设“南堡印象”生态文旅
渭南市华州区依托“渭华起义”这一重大革命历史事件,通过盘活红色资源推动文旅融合。建设渭华起义教育基地,联动修缮多处革命遗址,形成“一院一碑一馆一旧址一村庄”的党性教育格局,将静态的历史资源转化为生动的教育实践载体。此外,大力推动红色文化与乡村产业深度融合,建成“南堡印象”生态农家乐,有效将庞大的参观客流转化为经济效益,直接带动村民就业与增收。同时,将红色元素融入文创产品,构建了“红色旅游+特色产业+民俗文化”的多元发展模式。2023年,南堡村集体经济收入达35万元。华州区的实践表明,通过“红色引领、文旅赋能、产业联动”的系统工程,能够有效激活乡村内生动力,使革命精神在新时代乡村振兴的征程中焕发出强大的生命力。
(三)淳化县——“三维发力”升级红色美丽村庄
陕西省淳化县桃渠塬村以建设红色美丽村庄为契机,通过“组织建设—文化赋能—产业升级”的系统性路径,为红色文化赋能乡村振兴提供了“淳化样板”。筑牢组织堡垒,优化阵地服务功能,建强红色党组织这一“主心骨”,为乡村振兴提供坚强的政治保证;深耕红色教育,系统挖掘本村革命史料,并投资19万元绘制万余平方米的红色文化墙,将村庄主干道变为露天历史课堂,激活文化振兴的“源动力”;聚焦产业升级,针对性地投资50万元对94座老旧蔬菜大棚进行改造,并采用村集体自主经营模式,发展蔬果种植,预计实现年增收25万元。桃渠塬村的实践表明,将红色文化的内在精神力量与坚实的基层党组织、可持续的集体经济紧密结合,能打造出一个既有深厚红色底蕴又充满内生活力的乡村振兴示范村。
〔作者单位:西安财经大学文学院。本文系2025年陕西省文化和旅游课题《红色文化赋能乡村振兴理逻辑与实践路径研究——基于陕西省的实证分析》(项目号2025WL56)阶段成果;2025年陕西省大学生创新训练计划项目《秦岭智联:四宝研学生态矩阵开拓者》(202511560038)阶段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