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03版
发布日期:2025年11月19日
延安组建起青年合唱团——
用青春力量唱响时代强音
记者 张译心
  “池塘边的榕树上,知了在声声叫着夏天……”熟悉的《童年》旋律,每周日夜晚都会在延安大剧院排练室响起。这里是延安首支青年合唱团——延安大剧院青年合唱团的排练现场。近百个身影相聚在此,用优美的和声,为这座有着深厚文艺基因的城市,注入新的音乐生命力。
  “一个城市的文艺领域,不应该缺少一支青年合唱团。”延安鲁艺童声合唱团团长包润笑的这句话,道出了组建的初衷。这份共识,促成了一场合乎理想的“音乐集结”。延安大学鲁迅艺术学院院长李延俊、延安市音乐家协会副主席郑奇峰与包润笑共同发起,决心打造一支真正由延安青年组成、具有较高水平的室内混声合唱团队。
  专业,是这支合唱团与生俱来的底色。
  发起团队面对社会招募,经过严格的线上作品筛选与线下视唱、模唱等考核,最终,从200多名报名者中筛选出80多名成员。他们均拥有音乐专业背景功底,具备扎实的声乐基础与五线谱视唱等能力,为合唱团奠定了坚实的技术基础。
  情怀,是流淌于音符之下的温暖血脉。
  成员吉利年少时便受教于李延俊、郑奇峰,他感慨道:“一听到老师们组建合唱团,我毫不犹豫就来参加了。能再次跟随他们学习,也是一种荣幸。”像吉利这样,因一份师生情谊与音乐初心而回归的成员不在少数。发起团队如同一根纽带,将这群既陌生又熟悉的歌者紧密维系在一起。
  今年9月初,这支公益性的合唱团正式组建完成。团员年龄跨度为18至45岁,多为中小学的音乐老师,还有一些其他领域的文艺工作者。合唱团由延安大剧院冠名并提供场地、配套设施等支持,李延俊任艺术总监,郑奇峰担任常任指挥,青年教师张新童担任秘书长,日常管理运营由延安鲁艺童声合唱团团队负责。
  教学,则汇聚了老、中、青三代的力量。
  合唱团既有李延俊等资深教授深耕的民歌演绎,也有刘羿畅、扈莹雪、李哲等青年海归博士与教师,为团队融入经典与流行的多元音乐元素,共同构建起一个富有活力的教学体系。
  在这里,专业的训练科学而高效。从基础的气息控制与发声练习,到复杂多声部的融合,整个团队在专业的指导下默契运转、稳步前行,让每一首合唱曲目都呈现出精致的艺术效果。
  “再次以声乐专业的身份回归合唱团,仿佛回到了大学时光。在一次次排练中,我的专业能力、对合唱声部表达的理解都在逐步提升,心里倍感踏实。”成员白金的这番话引起合唱团成员们的共鸣,这份专业上的归属与成长,让每次高强度的排练充满了意义。
  如果说专业是基石,那么热爱,便是照亮前路的美丽光源。
  每周两个多小时的排练,是团员们精神的“乌托邦”。在这里,大家暂时卸下了社会角色,成了纯粹的歌者。
  “在这里,我不是谁的员工,不是谁的父亲,只是一个爱唱歌的人。”成员姬祥深情地说,“合唱团强大的凝聚力,让我们像一个大家庭。歌唱,为我浮躁的生活带来了许多慰藉。”
  然而,维系这份热爱并非易事。成员们大多是全职工作者,背负着家庭的重任,近百人的团队每周全勤,几乎是“不可能的任务”,但热爱,自有千钧之力。
  时间上的紧张、物资上的匮乏,丝毫没有消解大家的热情。每周日的夜晚,是雷打不动的团聚时刻。无论刮风下雨,只要排练室的灯光亮起,有人提前调班、安顿好家人,有人则匆匆从外地赶回——大家总能想办法准时到场,让每一道嗓音汇聚成磅礴声浪。
  关于未来,合唱团的蓝图清晰且远大。他们计划在年底举办首场专场音乐会,这既是正式成立的首次亮相之作,也是对训练成果的庄严检验。
  而这,仅仅是梦想序章。“我们的目标是合唱团不仅要在延安扎根,更要带着陕北音乐文化走出黄土高原,走向全国,甚至走向国际。”张新童的眼中闪烁着对未来的无限期待。
  当排练室的灯光渐落,歌声的余韵仍在梁间萦绕。延安大剧院青年合唱团正以专业为砖,热爱为瓦,构筑着属于他们的音乐殿堂。夜已深,曲未终。每一次排练的结束,都是为了下一次更精彩的开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