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04版
发布日期:2025年11月19日
汉斯·米勒:杰出的国际主义“白衣战士”
石竞琳
  2025年是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进行的抗日战争,不仅是中国人民保家卫国的民族解放战争,也是世界人民为反抗法西斯侵略、争取民族自由和独立而奋斗的组成部分。中国的抗日战争因其正义性而得到了许多国际友人的参与和支持,显示了不同民族、种族对人类正义事业的共同追求。德国医生汉斯·米勒博士就是这些参加中国革命的国际友人中的杰出一位。他不仅参加了中国的抗日战争、解放战争,加入中国国籍、加入中国共产党,还为中国社会主义建设事业奉献终身,安眠在八宝山革命公墓。2025年,是他诞辰110周年。
  初来中国
  汉斯·米勒1915年出生于德国,青年时代曾在瑞士巴塞尔大学学医并获得博士学位。他在那里结识了来自中国的同学蒋兆先,并从此开始了解中国悠久的历史文化以及中国人民在世界东方艰苦卓绝的抗日斗争。当德国法西斯的肆虐行径席卷欧洲时,有人劝他到南美开诊所获得丰厚报酬,但是他有感于中国人民反抗日本法西斯的动人事迹和中国共产党的坚强领导,决定前往中国。经过蒋兆先的介绍,1939年,他来到香港寻找宋庆龄领导的“保卫中国同盟”。该同盟面向全世界争取广泛的道义上和物质上的帮助和支持,成员中外国人占了一半,核心领导人来自中国和世界各国。米勒找到“保卫中国同盟”后就急切报名要求到战斗前线去,机构的中央委员爱泼斯坦把他介绍给廖承志。
  去延安工作
  1939年6月,米勒随同“保卫中国同盟”的中央委员——新西兰记者詹姆斯·贝特兰以及其他志愿者,带着同盟在海外募集到的23辆卡车、一些汽油、600多箱急需医药、一辆专门送给宋庆龄女士的救护车,经过漫长而艰险的路途终于在3个月后到达延安。在延安的窑洞里,毛泽东设便宴招待,与他愉快地谈到了德国的历史文化和文化名人、社会状况以及米勒的家乡、米勒来中国的所见所闻。米勒被毛泽东渊博的知识,广泛的兴趣和轻松的幽默感所深深感染。他们还就当时的国际形势进行了交流,米勒坚信法西斯的侵略战争必然失败,世界人民的正义斗争虽然曲折但一定会胜利。之后,米勒被安排在延安国际和平医院担任外科医生。同年11月,米勒要求到最前线工作,就随印度援华医疗队去往山西八路军总部,受到朱德的欢迎。1943年,组织上照顾他日渐消瘦的身体,又调他回延安担任延安国际和平医院内科主任医生。他在这里救死扶伤,度过了自己一生中难忘的一段岁月。
  积极参加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
  米勒先后任晋东南国际和平医院内科及外科指导医生、八路军卫生部流动手术队队长、一二九师医务顾问。在艰苦的战争环境中,米勒出色地完成了各项工作任务。作为内科专家,他对于外科等其他疾病也都刻苦认真钻研,沉着应对。一些难治的伤员通常采取截肢手术,这样操作容易,伤口也愈合快,但是米勒反复考虑治疗方案,宁可自己跪在地上,在简陋的门板和蜡烛下费力地做手术,也要取出弹片和碎骨尽量保全战士的肢体。米勒还对病友、战友和驻地群众都热诚相待,经常把分给他的粮食送给病人和更需要的战友,被人们亲切地称作“洋八路”。
  抗日战争胜利后,组织上批准米勒免职回国探亲,朱德总司令为他签发了通行关文,总卫生部长苏井观为他做工作鉴定,以证明他作为坚强的反法西斯战士在中国战场上的优秀表现。随着解放战争爆发,米勒毫不犹豫地放弃了探亲的机会,之后担任冀热辽军区野战医院院长,继续为中国人民的解放事业工作。1949年7月,米勒与参加八路军、解放军的日本护士中村京子在组织的关怀下于天津结婚。
  加入中国国籍为中国建设作贡献
  新中国成立后,米勒先后在长春第三军医大学和沈阳医学院工作,1950年申请加入中国国籍,1956年又加入了中国共产党。之后,他先后在北京积水潭医院任内科主任、在北京医学院(现北京医科大学)任副院长。米勒还是全国政协委员,中央人民广播电台国际部顾问、外文出版社德文编辑。1972年,他与美国友人路易·艾黎合著的《西方帝国主义在中国》出版。1972年,米勒和妻子访问日本,第二年又访问了联邦德国,才得知父母均已去世。回国后,米勒带领团队进行科研攻关生产出了中国的乙肝试剂。之后经过几百次反复试验,甚至在自己身上做试验,终于在1975年7月1日前研制成功我国首批乙肝疫苗。1989年,因他为中国乙肝病研究与乙肝疫苗的研制与应用立下的功勋,米勒被卫生部授予“杰出的国际主义白衣战士”称号。1994年,汉斯·米勒去世。2015年,在米勒百年诞辰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70周年之际,习近平总书记还亲切接见了作为国际友人的中村京子。
  来到中国参加革命的国际友人与中国人民一起谱写了不同民族间和谐、友善、互助的篇章,他们的生平事迹、思想情怀、革命贡献永留史册。米勒等外国友人还永久留在中国,与中国人民一起工作和生活。如今,这些国际友人已经过世,有些还永远安眠在中国的大地上,而他们爱好和平、跨越国界的国际主义精神,乐观坚定的革命信念和艰苦奋斗的敬业精神,永远值得中国人民怀念和纪念。
  〔作者单位:北京联合大学应用文理学院。本文属于北京联合大学科研项目“参加中国革命和建设的犹太国际友人研究”(SK20202105)成果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