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02版
发布日期:2025年11月21日
代办小事情 暖心更聚力
记者 李星棋 通讯员 沙江
    ● 张沟门村党员志愿者为群众代购物品    通讯员 沙江 摄
  “ 燕武,今天去街上的话,麻烦帮我捎两盒降压药。”
  “ 燕武,我那个孙子的快递到县城三天了,我这老寒腿实在走不动… … ”
  “ 高站长,上次说帮我问问残疾证需要啥手续,有信儿了吗?”
  当初升的太阳刚刚照亮黄土高原的沟壑梁峁,志丹县保安街道张沟门村新时代文明实践站站长高燕武已经发动了他那辆私家车。他的手机里,张沟门村为民服务微信群的消息提示音接二连三响起来。
  这些看似琐碎的“订单”,是张沟门村新时代文明实践最生动的注脚。在这里,一场以“代办领办”为载体的文明实践服务,正如同涓涓细流,浸润着村民的心田,悄然打通着服务群众的“最后一公里”,更探索出一条寓思想引领于贴心服务之中的文明实践新路径。
  “跑腿站长”和他的“移动服务站”
  从村里到县城,往返几十公里是高燕武的常态。他的车也因此被村民们亲切地称为“移动服务站”。
  车厢里,除了随身的公文包,常常塞满了待取的快递、待买的药品、待递交的申请材料… …
  “最开始就是顺手的事儿。”高燕武一边开车,一边对记者说,“ 我每天都要去街道或者县里开会、办事,看到村里老人去趟县城不容易,就想着能帮一点是一点。”
  这顺手的事,逐渐变得不简单。张沟门村位于城乡接合部,但村组分散,公共服务尚未完全覆盖。村里年轻人多外出务工,面对日益便捷的数字化生活,老人和留守儿童时常感到力不从心:取个快递要辗转班车,缴个电费要跑营业厅,办个社保认证更是摸不着门道。
  村文明实践站敏锐地意识到了这个问题。“新时代文明实践站不能只是挂个牌子、挂墙上的‘空架子’,它必须扎根于群众的实际需求。”高燕武说。
  在街道党工委的支持下,张沟门村新时代文明实践站将这种自发的、零散的帮助,升级为有组织、有制度的“代办领办”文明实践项目。
  他们组建了以村组干部、年轻党员、入党积极分子为骨干的“文明实践代办队”,明确服务清单:从代购日常生活用品、代取快递,到代办社保医保缴费、养老认证、低保申请、政策咨询等各项政务服务。实践站设立了需求收集箱和热线电话,并建立微信服务群,实行“群众点单、实践站派单、志愿者接单”的闭环模式。
  “ 小快递”撬动“大民生”“小窗口”传递“大政策”
  在很多人看来,代取快递或许是件微不足道的小事。但对于年近七旬的村民马忠贵来说,却解决了他的大难题。
  “娃娃他爸妈在外地打工,经常在网上买衣服、买学习用品寄回来。以前取个包裹,我得先走三四里路到村口,坐班车去县城,来回一趟大半天,车费还要花十几块。”马忠贵摩挲着志愿者刚送上门的一个包裹,脸上洋溢着朴实的笑容,“现在好了,只要在微信群里说一声,或者给高站长打个电话,东西就直接送到家里了,省时、省力还省钱。”
  “文明实践代办队”志愿者张占龙是个90后年轻党员。他负责定期统计村民的快递信息,集中到县城的快递点取件,然后利用下班休息时间,骑着摩托车挨家挨户送货上门。
  “一开始觉得就是跑跑腿,但每次把东西送到老人手里,看到他们那种发自内心的感激的眼神,我就觉得特别有价值。”张占龙说,“有一次,我教一位大娘用手机和她在深圳的女儿视频,大娘激动得直抹眼泪。那一刻我明白了,我们传递的不仅仅是物品,更是一种连接和关怀。”
  “跑腿”的过程,也成了政策宣讲、思想引导的移动讲堂。高燕武对此深有体会:“我去给冯志亮老人送帮他代办的医保报销回执单,就会坐下来跟他聊聊,告诉他这次报销了多少钱,国家的医保政策又有了哪些新变化,让他明明白白享受到政策红利;在教老人用手机缴费时,我们会顺势提醒他们警惕各种电信诈骗,讲讲最新的养老补贴政策… … ”
  高燕武说,在具体服务场景中的讲解,比开大会、念文件的效果好得多,群众听得懂、记得住。
   从“办事员”到“宣传员”思想引领润物无声
  张沟门村新时代文明实践站的定位清晰:它不仅是便捷高效的服务站,更是凝聚人心、传播新思想的宣传站。
  “ 我们要求每一位志愿者,都不能只当‘闷头办事’的跑腿小哥。”高燕武常说,“在‘代办领办’的过程中,要主动扮演好‘政策宣讲员’和‘民情信息员’的角色。”
  在协助村民整理低保申请材料时,志愿者会详细解释国家的救助政策,传递弱有所扶的社会温度;在帮助村民进行养老认证时,会宣传孝亲敬老的优良传统,倡导文明乡风;在代缴合作医疗时,会强调“每个人是自己健康第一责任人”的理念;在帮助整理村史资料、寻找老照片的过程中,志愿者们会向围观的年轻人讲述村里的发展变迁,激发他们热爱家乡、建设家乡的热情。
  保安街道党工委宣传委员李渊认为,张沟门村模式的成功,在于它找到了文明实践与服务民生的最佳结合点。“避免了‘两张皮’现象,不是为活动而活动,而是将党的创新理论、惠民政策的宣传,具象化为一次次贴心的服务、一句句暖心的问候。群众在得到实实在在帮助的同时,感受到了党的温暖,增强了对党组织的信任,这本身就是最有效的思想引领和政治凝聚。”
  如今,张沟门村的“代办领办”已成为志丹县新时代文明实践的一个亮丽品牌。它用充满烟火气的暖心实事,汇聚成强大的精神力量,让文明的种子在乡村落地生根、开花结果。  
   记者手记
  新时代文明实践更应扎根泥土
  “代办领办”文明实践,没有惊天动地的壮举,有的只是日复一日的坚持和一件件平凡小事的累积。它像一颗投入湖面的石子,激起了层层涟漪,深刻影响着张沟门村的乡风民风。
  首先,改变的是党群干群关系。“过去村干部和群众打交道,很多时候是催粮催款、落实计生,关系难免有些隔阂。”一位老党员感慨道,“现在不一样了,干部整天想着怎么帮群众解决困难,感情自然就亲近了。群众看到干部是真心实意为他们好,对村里的工作也更支持、更理解了。”
  其次,志愿精神在村里蔚然成风。在党员志愿者的带动下,一些返乡青年、热心村民也主动加入服务队伍中。邻里之间互帮互助的氛围更加浓厚,谁家有了困难,不用等实践站派单,左邻右舍就伸出了援手。
  对于志愿者自身,这也是一场深刻的教育和洗礼。年轻党员张占龙说:“参与志愿服务,让我对脚下的这片土地和乡亲们有了更深的感情。作为一名党员,‘为人民服务’不再是一句口号,而是在每一次奔跑、每一次沟通中变得具体而鲜活。这种被需要、被信任的感觉,是金钱买不来的光荣。”
  车轮滚滚,传递着温情与牵挂;脚步匆匆,丈量着初心与使命。张沟门村用实践探索得出,新时代文明实践唯有扎根泥土、服务百姓,才能拥有旺盛的生命力,才能真正凝聚起乡村振兴的磅礴力量,在广袤的农村大地上书写出更为绚烂的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