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03版
发布日期:
闲聊陕北民歌的歌词
谷培生
  我喜欢民歌,尤其喜欢陕北民歌。因为自己五音不全,不会唱歌,于是更喜欢欣赏民歌演唱,学习民歌歌词。——忝居延安市陕北民歌传承发展研究会书记,源于此,为了此。
  现如今,现代科技让许多人成为宣传员、表演员。
  因此,陕北民歌的视频,耗费了很多人的很多流量。
  所以,陕北民歌的创作,成为了时尚人的最新时尚。
  许多原创的陕北民歌,因为经典,很快传开来,也会传下去。
  但是,一些新创的改写的陕北民歌,我不懂音乐,就歌词而言,那是鼻子淌痌——擤不开。
  ——谁能告诉我,“阳畔上的圪针哎背洼上的艾”与“甚时候想起你甚时候来”,前后两句有什么关联?
  ——“并排排走”的“一对对绵羊”百分之百都是母羊或者羯子,与“哥哥能什么时候拉着那妹妹的手”这种异性恋爱关系没有比兴可言。
  ——“荞面 饦羊腥汤,死死活活相跟上。”因为凉性的荞面与热性的羊肉是绝配,所以“死死活活相跟上”,成为久久传唱的经典。有人改成“白圪森森荞面羊腥汤”——改词的作者可能没认真观察过荞麦及荞麦面:陕北传统的紫花荞麦的面粉是灰褐色的,开白花、面粉比较白的荞麦是引进的日本北海道品种。
  ——经典的传统歌词“对面面那个圪梁梁上那是一个谁,那就是勾命的二唻妹妹”,有人改成“对面面那个圪梁梁上那是一个谁,那就是要命的二啦妹妹”。斗大的字不识一升的老文盲也知道,“勾命”的可能是情人,“要命”的一定是仇人!
  陕北民歌一些新创的新改的歌词,似乎前后两句只顾及了押韵,没斟酌赋比兴。也许考虑了赋比兴,但由于“兴”只讲究事物间的牵扯而不讲究相似,作者推敲不到位,前后两句就容易出现脱节现象,造成艺术纰漏。
  陕北民歌绝大多数是两句整合成一个段落的,前后两句不仅讲究押韵,还具有比兴、夸张、写实、诙谐等艺术表现手段。
  民歌美,先要语言美。
  语言美,就要修辞美。
  陕北民歌最讲究赋比兴。赋,即平铺直叙,开门见山。比,就是比喻。兴,就是起兴,先言他物,借他物来引出所要吟咏的事物。
  陕北民歌的歌词美,美就美在比兴手法的运用上——用得很多,用得很好。
  在陕北民歌里,比和兴经常有机地结合在一起,比中有兴,兴中有比。那些久久传唱的陕北民歌,既有旋律美,也有比兴美。
  “一杆杆红旗呼啦啦地飘,当红军的哥哥回来了。”——“红旗”引出“红军哥哥”,贴切明了。
  “五谷里那个田苗子唯有高粱高,一十三省的女儿呦数上那兰花花好。”——高粱在五谷里出类拔萃,兰花花在“一十三省的女儿”中靓丽夺目。
  “洋烟开花四片片,照见妹子的白脸脸。洋烟开花红又红,照见妹子的红口唇。”——陕北说的“洋烟”就是罂粟(鸦片)。吃“洋烟”上瘾,看见“妹子的白脸脸”“妹子的红口唇”,就像吸食“洋烟”一样,令人上瘾,难以割舍。
  “鸡蛋壳壳点灯半炕炕明,烧酒盅盅舀米也不嫌哥哥穷。”——“鸡蛋壳壳点灯”“烧酒盅盅舀米”极言其贫困,但爱你的女人“也不嫌哥哥穷”。
  因为比兴手法用得多,用得好,所以陕北民歌前后两句看似无干,实质有关。套用肖云儒老师散文形散而神不散的理论,我说,陕北民歌歌词,形无干而神有关。
  陕北民歌有风雅,语言修辞赋比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