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03版
发布日期:
陕北民歌杂谈
谷培生
  陕北民歌千年传承,高峰迭起,就在于陕北民歌的歌词、旋律以及演唱者都扎根陕北沃土,情系陕北人民,赓续陕北文化,不跟风,不媚俗,尚民风,接地气,陕北韵味重,民歌气息浓。
   陕北民歌博大精深
  陕北民歌主要包括信天游、山曲、爬山调、船工号子、大秧歌调、旱船曲、酒曲、二人台、榆林小曲、清涧道情、传统小调及众多风俗歌曲。
  陕北民歌起源于陕北,它最真实地反映了陕北人的精神面貌、思想感情、劳动生活、民风民俗。陕北民歌是陕北文化的一个活化石。
  陕北民歌经过一代又一代陕北人汗水、血泪的滋养,逐步形成了在演唱上高昂、豪放、优美、动听等方面的特点。
  陕北黄土高原是地球上土层最厚的高原。所以陕北民歌厚重、宽广、悠扬。
  陕北是游牧文化与农耕文化的交融地。所以陕北人兼容并蓄,陕北民歌高亢、粗犷、大气。
  陕北是军事重地。长城横贯,秦直道纵穿,长城与秦直道在陕北交汇。历史上陕北战事频发,产生了腰鼓、蹩鼓、胸鼓、扇子鼓等众多的鼓乐文化。所以陕北民歌激越、腾挪、深情。
  陕北是民族大融合的重要区域。陕北民歌是汉、匈奴、鲜卑、羯、氐、羌、柔然以及鞑靼、契丹、党项、瓦剌等多民族融合的产物。所以陕北民歌是多元的。
  陕北地干旱贫瘠,陕北人勤劳善良。陕北人面朝黄土背朝天,信天游、山曲、酸曲、酒曲、劳动号子、神汉歌、祈雨调……无论红事或喜事,不管迎亲或哭丧,喜怒哀乐都在陕北民歌里荡气回肠。
  陕北人重情,陕北民歌诠释了“未成曲调先有情”的演唱理念。所以,演唱陕北民歌必须声情并茂,感人肺腑;宁惟真固,不事浮华。
  陕北民歌是在陕北方言的基础上产生发展的。陕北方言独特的语音现象使得陕北民歌极具艺术表现力,陕北方言饶有情趣的吐音使得陕北民歌充满地方文化韵味。可以说,陕北方言是陕北民歌的根基。所以,陕北民歌应该用陕北方言来演唱。
  陕北民歌源远流长
  陕北民歌是几千年来陕北儿女在长城内外、大河上下的黄土地上用生命演绎出来的天籁之音。最原始的陕北民歌是祭祀歌、劳动号子。有学者说陕北民歌中的信天游产生于周代中期,至汉代稳定成形。
  早期的陕北民歌没有发现文字记载,口口相传下来了一些祭祀歌和劳动号子。如《榆林号子》:“呦嗬,呦嗬,呦嗬嗬!”再如《老号子》:“呦嗬呦嗬,呦嗬呦嗬嗨!”
  明末陕北人李自成起义,老百姓唱的《闯王》,我以为就是陕北民歌。《闯王》歌词:
  朝求升,暮求合,近来贫汉难存活。
  早早开门拜闯王,管教大小都欢悦。
  杀牛羊,备酒浆,开了城门迎闯王,闯王来了不纳粮。
  吃他娘,着她娘,吃着不够有闯王。
  不当差,不纳粮,大家快活过一场。
  《闯王》歌中的升(shēng)、合(gě)和石(dàn)、斗(dǒu),是中国市制容量单位,一石等于十斗,一斗等于十升,一升等于十合。四十年前,斗、升、合器具在陕北农村家家户户都有。
  陕北民歌是陕北大地上陕北人表达喜怒哀乐的产物,陕北人“拦羊嗓子牧牛声”在陕北大地上唱出了陕北民歌。千百年来,陕北人闹秧歌、转九曲、过事情、打平伙,离不开陕北民歌。
  陕北民歌是陕北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陕北民歌不是近代的产物。当然,陕北民歌在延安时期有了新的内涵,新的发展。
  陕北大地是陕北民风、陕北民俗、陕北民歌共生共长的热土。陕北民风民俗孕育了陕北民歌,陕北民歌深化了陕北民风民俗。陕北民风民俗与陕北民歌相辅相成、相伴而生。所以,陕北民歌的创新发展,必须符合陕北的民风民俗,必须传承陕北文化。
  陕北文化是变化发展的,陕北民歌也是与时并进的。陕北民歌的创作者、演唱者必须深入民间,深入群众。
  陕北民歌的创新发展,不管是作词、谱曲还是演唱,都要考虑陕北的人文地理,体现陕北人的生活、生存、生产和情感、情趣、情操。
  陕北民歌的创新发展,是传承基础上的延伸和升华,不是标新立异,更不是另立炉灶。陕北民歌必须有陕北情,有陕北味。
  “信天游”吧,让陕北民歌走向世界,走向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