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06版
发布日期:2023年02月10日
被学生“包围”
  这些年,我一直担任两个班的语文教学工作。说来也巧,每一届遇见的两个班学生的上课状态总是存在很大差异。一个班热情似火,课前诵读的两分钟都让人感觉充满力量;一个班则淡定如冰,课堂需要费力搬起大石头一般才能激起一番涟漪。我常开玩笑,这些年自己每天都在经受冰火两重天的严峻考验,不是被热情融化成柔软的水,就是被冰冷淬炼成一块坚硬的钢。当然,不管是哪一种状态,都需要面对并且调适。慢慢来,耐心点,坚持住,没有人永远是一块石头,即便是石头也要让它经受流水载歌载舞的激发,学会歌唱,变成美丽的鹅卵石。
   这个清晨有点甜
  清晨,我像往常一样提前走进教室,布置了晨读内容——十五分钟背诵《劝学》前两段,并指定六位同学由我来检查,未点名的同学可自愿参与,背诵无误的有奖励。任务驱动后,被点名的同学焦急紧张,想参与的同学跃跃欲试,这个淡定如冰的班级发出相识两个多月来最大的声响。
  十五分钟后,六名同学依次反馈,自愿参与的同学将我“包围”。最大的惊喜是第一个主动参与的同学直接熟背全篇,这一表现吓跑了其中两人。剩下的五位参与同学不甘示弱,积极应战,全篇完成。一向淡定老成的班级终于激起了一点热浪,我拿出临时凑数的几根棒棒糖奖给勇于参与的同学,讲台下其他孩子投来羡慕的小眼神。
  苏霍姆林斯基认为:一个人体验到自己能够驾驭的学科知识,这是一般智力发展的最强有力的刺激之一。我想,以上这些同学的示范表现,伴着不起眼的几根棒棒糖的香甜,连续几篇集中的文言文背诵应该会相对简单很多。有了熟背的铺垫,课堂探究自然也会更加顺畅。
  一块充满人情味的蛋挞
  隔天清晨,再次踏进这个班级,科代表已经开始有序组织晨读,任务很明确,剩下的两段要在这个早读全部拿下。估计不少孩子还在默默期待着奖励,他们一定做好了充分的准备,要比前天的孩子表现更好。
  正如我的预测,走在过道,我观察到部分孩子已经进入默写对改阶段,个别背诵能力强的孩子开始预习下一篇《师说》。看来,前天早上的棒棒糖真是发挥了唤醒激励的作用效果。可是,此刻的这种状况让我着实有点犯难。清早仓促出门,顺手带了给女儿现烤的一块蛋挞。面对众多孩子的期待,一块蛋挞难以满足。然而如果就此打住,刚刚改观的态势又会烟消云散。我在过道一边巡走,一边思考,最后目光聚焦在一位学生身上。他和同桌两人正在合作背诵《师说》第一自然段,看来早上的任务他已经提前完成。两分钟准备过后,孩子准确无误地向我背诵了《劝学》的全文,获得了唯一的那块蛋挞。
  事实上,这个孩子并非是当天晨读表现最积极优异的同学。之所以选择将蛋挞奖励给他,源于前天晨读他是指定的六名同学中唯一背诵有误的孩子。相隔一天,他能超前完成必定是在课余自觉付出了不少努力。这块蛋挞便是“赋予他的脑力劳动以人情味儿”,我以这种非正式表扬的方式让孩子明白他的努力得到了认可和肯定,让孩子感到“自己的知识、思想、技能是一种荣誉和尊严”。
   被“包围”的姚老师
  开篇就提到过,热情似火的这个班级每节课前的两分钟诵读都让人感觉充满力量,晨读自然不必太过操心。考虑到手心手背都是肉,我同样准备了小礼物作为奖励。令人兴奋的是,这个班的孩子一直不停地给我惊喜。
  布置任务的话音刚落,我就被一群孩子包围。个个无需限时准备,却都滚瓜烂熟。一波背完,一波又围了上来。一个晨读,全班几乎依次轮了一圈。早读结束前的几分钟,我走下讲台,这才发现好几个孩子正在背诵第七单元的《赤壁赋》。
  原来,这些孩子在头脑中已经产生主动唤醒的内驱力。值得肯定的是,他们的内驱动力还促成整个班级在晨读背诵方面形成了良性循环。俗话说:独行快,众行远。这便出现了我被一波又一波学生“包围”的美好状态。
  当然,晨读背诵只是语文学习过程中的一个环节,只是语文学习内容的细小部分。会背诵不代表会学习,背得熟不代表学得好。之所以这样反复唤醒,就是希望学生能精准地看到自己的劳动果实,并体验劳动带来的自豪感,进而从这种情感中产生和形成一种情绪状态,即强烈的学习愿望。
  (延安市实验中学教师姚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