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西省延川县永坪镇镇政府的工作人员在吃“廉政灶”午餐。 一盆饸饹面、一盘烧饼、一碗羊肉臊子、两碟泡菜……这是2016年11月29日中午,陕西省延川县统计局干部高胜利一行3人在该县永坪镇下乡时,在镇政府“廉政灶”上吃的一顿便饭。
简简单单一餐饭,不到15分钟就搞定。高胜利站起身,一边擦着嘴,一边与偶遇的记者闲聊:“每个月都要下乡,回不了县城就在‘廉政灶’吃,20元钱,健康可口,省时省钱。”说话间,他掏出60元钱交给餐厅的工作人员,并在笔记本上工工整整地写下3位用餐者的姓名。
永坪镇的“廉政灶”始于2009年。刘树清,现任延川县政法委书记,2008年至2010年底任永坪镇镇长。说起当年建“廉政灶”的原委,刘树清记忆犹新。
永坪镇地处延安与榆林之间,交通便利、经济发达,人口近7万,堪比一个小县城。镇上每年迎接的各类考察组、工作组络绎不绝,繁重的接待任务给乡镇干部带来不少苦恼。
“过去当乡镇干部,最发愁的就是接待。宁叫‘肠胃穿洞洞,不让感情裂缝缝’。上级单位来检查工作,就在镇上酒店搞招待。一顿饭加上烟酒钱,动辄就要上千元。”刘树清说,“为了陪好客人,我和书记经常轮流赶场子,最多的时候,一个晚上要吃3桌酒。”
吃坏的不光是干部们的胃,还有党风、民风。“看见我们进宾馆,老百姓都戳脊梁骨,说又去腐败了,就差指着鼻子骂了!”刘树清说,2009年,全镇仅接待费就20多万元,而那时延川全县农民人均纯收入还不足4000元。
不堪重负的接待任务,促使永坪镇于2009年在全县率先建起“廉政灶”,与乡镇干部的机关食堂合并使用。镇上立下“铁规矩”:无论谁来检查工作,一律在“廉政灶”用餐,每人缴纳20元伙食费。
“铁”规矩是立下了,但刘树清的心还是“虚”的:得罪了上级领导,工作上穿小鞋怎么办?招待不周检查组,排名落后了怎么办?慢待了考察组,到手的项目“飞”了怎么办……
事实也不是风轻云淡。有的人说,大家都这么吃吃喝喝,你这是标新立异做秀场;有的人说,工作上突破不了,就在这上面“秀”政绩;还有的人说,这简直是给同僚们上“眼药”……
尽管遭遇各种非议,尽管心里也有忐忑,但永坪镇的干部并没有退却,“廉政灶”的业务,也是一天比一天兴旺。“遇上‘特别重要’的客人,也去外面的酒店。但大部分都在‘廉政灶’上招待。”
压力一直持续到2012年。党的十八大之后,随着“八项规定”的执行,尤其是十八届六中全会的召开,给永坪镇的干部真正“解了围”。“现在大家都理直气壮腰杆硬,再不怕得罪人了。”刘树清说,“从严治党扭转了党风民风,也给了我们底气。现在不管来多大的官,一律上‘廉政灶’。”
记者看到,100多平方米的“廉政灶”,就餐区摆着四张圆桌,20多名乡镇干部正在用餐。墙上挂着“廉政灶接待制度”标识牌:公务接待不搞特殊化、不上烟、不饮酒,不准从事与公务无关的接待,中晚餐每人20元……
镇党委书记呼凤强告诉记者,算上在这里吃饭的乡镇干部的就餐成本,“廉政灶”每月运行费用仅8000元,而5年前,这个数字要翻上一番还多。
如今,延川县所在的延安市已在所有乡镇建起了“廉政灶”。延安市纪委书记曹远勃说,“廉政灶”从制度上规范了接待标准,堵塞了铺张浪费、大吃大喝的漏洞,加深了干群之间的感情和信任。
离开永坪镇时,正好碰到一位前来办事的老乡。他告诉记者,过去吃饭时间基本上找不到干部,“人都在酒桌上”。有了“廉政灶”后,干部们中午不喝酒了,群众来办事,不仅能找到人,态度也很好,办事效率高了许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