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文芳(左二)积极开展非物质文化遗产调研工作 有人说,她是真性情的女诗人,恬静淡雅,用文字讲述家乡故事;有人说,她是典型的“陕北婆姨”,纯朴善良,用爱温暖整个社会;还有人说,她是新时代的花木兰,工作精益求精,执拗起来,比男儿还刚硬——她,就是延安市第四届政协委员、市文广局副局长孙文芳。
爱岗敬业的“文化人” 2009年3月,孙文芳从市地方税务局调任市文广局党组成员、副局长。面对巨大的行业跨度、陌生的工作岗位,她拿出了“逢山开路,遇水架桥”的勇气,边学边干,以最快的速度完成了角色转换——大到全市文化产业规划的编制、文化产业园区建设、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小到文化旅游纪念品的研发、文化企业的孵化、文化活动的组织策划,她都亲力亲为,付出了全部的智慧和热情。
到文化局上任第三天,局党组就把拍摄制作30集剪纸动画片的任务交给了她。这是一项政治任务,也是一项前无古人的事业,难度很大,当时,很多人都说这事肯定干不成,劝孙文芳趁早打退堂鼓。但孙文芳觉得,既然组织把这项任务交给了自己,那就无论如何也要把它完成好!
在随后的两年多时间里,她带领制作团队起三更熬半夜,为这部片子花了不少心血,终于在2011年完成了30集剪纸动画片《延河湾》的创作任务。让她没有想到的是,这部动画片在首映式上一炮打响,得到了与会领导和嘉宾的高度好评,新华网、人民网、央视网、中国文化报、陕西电视台等上百家媒体作了宣传报道,先后荣获“2011陕西省重大文化精品工程”和“全国金喜鹊原创动漫优秀作品”,省新闻出版局将该片作为陕西省农家书屋配送工程发到了全省4700多个乡村,让党的惠民政策随着生动活泼的剪纸动漫形象寓教于乐地传到了广大群众心中……
《延河湾》的成功启发了孙文芳,她寻思着要探索一条民间艺术的产业化开发之路,借助电影的影响力,把延安壮美的风光、诱人的美食、动人的民歌,以及陕北人的善良、朴实、大义很好地传播出去,吸引更多的人来延安旅游观光,带动延安文化旅游产业的发展。
于是,她又策划启动了“30部陕北民歌系列微电影”拍摄计划。从2014年冬天开始,孙文芳带领制作团队四处筹资,请导演、选演员,大冬天跑遍延安的沟沟峁峁寻找拍摄场地。功夫不负苦心人,《东方红》《兰花花》《赶牲灵》《想起我的男人背地里哭》四部民歌微电影于2015年9月首映后,先后荣获“第三届亚洲国际微电影节优秀影片奖”“第25届金鸡百花电影节微电影单元最佳摄影奖”“第四届中国国际微电影展最佳音乐电影奖”2016中国微电影十大新闻事件”等27项大奖。视频被上传至网络后,点击量达上亿人次,很多人专程去寻访这几部微电影的拍摄地。延长县黄河岸边一个偏远的小山村“凉水岸”因为这部微电影而一举成名,成为许多画家、摄影家的采风基地和黄河文化体验地,村里一些农民的土窑洞变成了家庭旅馆和农家乐餐馆,有效地带动了村子里的产业发展。
古道热肠的“志愿者”
熟悉孙文芳的人都说她有一颗菩萨心肠,总以美好的目光看世界,以善良的心灵感悟生命,以博大的情怀传播人间正能量。
“柔弱的外表下,却有着令七尺男儿也为之汗颜的古道热肠。”这是著名作家曹谷溪给孙文芳的评价。
在单位,孙文芳是位一心扑在事业上的“工作狂”,回到家,她又是一位贤妻良母,不但把自己的儿子培养成了一位优秀的小诗人,还坚持19年助养双胞胎孤儿贺蓉蓉和贺莹莹姐妹,把她们当亲生女儿一样呵护……
繁忙的工作、家务之余,孙文芳还始终坚持着自己钟爱的文学创作。先后出版陕北女子诗文集《走过青春》、个人诗集《光囚》、配乐诗集《风中的歌者》。为挖掘、整理和弘扬陕北优秀文化,她还利用业余时间搜集资料,编辑出版《陕北女作家》文集,让从古至今有思想、有才华的陕北女性得以集中展示。
2015年,孙文芳通过微信群和微信公众平台,创办了“木兰书院”女性教育公益平台。一年来,先后举办“木兰讲堂”公益讲座85场,发表“木兰原创”作品284篇,推出“木兰书屋”“木兰影视”“木兰精英”精品文章和影视作品600余篇(部),组织开展各种公益活动30多次。许多个节假日,她带领着木兰书院红凤志愿服务队的姐妹们为宝塔区贯屯小学的留守儿童送去服装、篮球、学习用品;为因病住院,身陷困境的贫困女童送去慰问金;到监狱去举办诗歌朗诵会,用真情感化那些扭曲的心灵……如今,木兰书院已拥有会员5000余人,成员遍布全国各地,甚至美国、英国、加拿大等地也都活跃着木兰姐妹的身影!
说起创建木兰书院的初衷,孙文芳说,作为一位母亲,深知一个女人对家庭、社会,甚至民族的重要性!“木兰书院”为广大妇女姐妹们搭建一个相互交流,共同学习和成长的平台,通过女性自身的成长,去为社会培养更多优秀的人才,从而让我们的国家民族更加繁荣兴旺!
剑胆琴心的“执言者” “好女人应该和男人共同承担起自己对这世界所负有的义务和责任。”在市妇联举办的“优秀女干部培训班”上,孙文芳铿锵有力的演讲,赢得了阵阵热烈的掌声。2012年当选为市政协委员后,她更是把自己的智慧和担当都体现在了一份份饱含深情的提案里,体现在认真履职的行动中,表现了一名政协委员热爱家乡,奉献社会的无私精神。
在延安新城如火如荼的建设浪潮中,建设什么样的新城成为市民茶余饭后热议的话题。孙文芳关注前沿、聚焦民生,积极开展调研走访,论述取证,于2014年2月撰写了《我们应该建设一座什么样的延安新城》的提案。她以科学的规划,前瞻性的思维,提出了“把延安新城建设成一座生态之城、文化之城、科技之城、宜居之城、产业之城”的建议。她的提案作为市政协四届四次会议的大会发言,在社会上引起了强烈反响,各大媒体纷纷报道,被誉为本届政协会“最务实、最诚恳的提案”。她提出的将新城道路街区以延安历史文化名人和延安十三个县区命名的建议,以及使用太阳能、风能节能环保路灯的建议在实施中得到采纳。现在新区的“轩辕大道”“东方红大道”“肤施路”“范公路”“志丹路”“子长路”等都是她的提案中写到的。
作为一名活跃在延安文艺界的政协委员,为实现“文化强市”建言献策是孙文芳义不容辞的责任。她在《关于成立“延安文学艺术基金会”的建议》中提出,成立基金会是繁荣我市文学艺术事业的大势所需,也是延安文艺工作者的“民心所向”。提案受到市政府高度关注,助推了我市文艺奖励和扶持政策的出台。
同时,她还相继提交了《关于建设“延安文化旅游大景区”和实施延安旅游“一票制”的建议》《关于建设延安5.23文化创意产业园区的建议》《关于成立“延安城市规划委员会”的建议》《关于在桥儿沟恢复重建延安鲁迅艺术学校的建议》等30多条与我市政治、经济、文化事业息息相关的优质提案,其中,《关于打造延安本土文化品牌、推动延安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发展的建议》被评为四届三次政协会优秀提案,受到大会表彰。
蕙质兰心赤子情,履职为民显风采。孙文芳的善良、聪慧、敬业赢得了大家的一致认可,先后荣获“延安市十大杰出青年和青年突击手标兵”“陕西省青年突击手”“陕西省百名优秀母亲”“陕西省首届‘三秦优秀文化女性’”等30多项称号,展现出圣地延安政协委员的公仆情怀和靓丽风采!
本报记者 惠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