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06版
发布日期:
过年闹个乐
文/张佳玮
  过年其实可以这么解释:到了每年的某个节点上,大家没事瞎起哄、一起闹个乐。
  央视春晚相声小品的质量,已经被诟病了十几二十年,其笑料之短缺、主题之单一、若干细节之虚假,不必多言。但如果稍微在意一下,会发现以下特色:无论该小品是否有趣,大体上总在渲染以下气氛:
  天伦之乐、关爱互助、朝气蓬勃、老当益壮、家庭轻喜剧、生活情景剧,许多很没营养,甚至虚假,看了不过脑,但就像所有肥皂剧和鸡汤一样,试图治愈你。效果不论,意图是这样的,试图营造一种调子:“大家是彼此关怀、温情礼让的呀!”
  这种调子,其实并非凭空而来。我小时候所受的教育,大多如此。语文课本里,基本在强调以下审美:
  中国是幅员辽阔的,五十六个民族如何相亲相爱,农民伯伯如何勤劳勇敢,城市居民如何积极向上;春天万物复苏,夏天烂漫璀璨,秋天丰收圆融,冬天瑞雪纷纷;孩子们如何去为五保户老爷爷扫雪,如何拾金不昧,如何立志远大,想当解放军、科学家和护士……甚至连数学课本里,都会不经意的编些诸如“红星农场秋天苹果丰收,一共有30吨苹果,问能载重2吨的3辆卡车需要多少次才能运完”,如此云云。
  那是一种招贴画式的审美,多年以后知道真相的你难免会觉得小时候被哄了,但这个最初的、桃花源式的梦,到底是最初的印象。所谓年味儿,其实差不多就是如此。
  一种从我小时候的教育、从上一代和上上一代长辈的日常言行里,承继下来的氛围,一种暖烘烘的,大家真诚的彼此关怀的,足以让人感觉周遭过于美好,过于和睦,简直可以无忧无虑的氛围。
  所以,为什么年味淡了?不是因为仪式和习俗变化了,每一代人自有他们的仪式,我们的父辈少年时就不知道何谓春节晚会,而是人会随着成长,越来越明白,这种暖烘烘的、彼此真诚关爱、用心祝福的氛围,随着时间流逝,日益变成一种桃花源般的存在。不是年味淡了,只是人们长大了。
  但是,到最后,还是会有一个转换。
  我妈有那么几年,逢过年都不乐意操办了,嫌烦,嫌无聊,自己也觉得是穷开心哄自己,没意思。但近些年,她又热闹开了,每逢过年前后,便饶有兴致,四处备办,逮着各类理由,拉拽亲朋好友。按她对我的说法,“虽然是瞎折腾,总也比不折腾要好!”
  说来说去,过年其实可以这么解释:到了每年的某个节点上,大家没事瞎起哄、一起闹个乐。但人生在世,无非求乐,如果能有一个自己和周围都不加怀疑的固定时节,可以像傻瓜一样彼此喧腾热闹的问候和祝福,可以撒开欢乐,那就不妨乐乐。年味儿浓淡,到最后还是主观感受。想有年味儿,只需要把自己变成一个小孩儿,满心期盼压岁钱、年夜饭、春节晚会,真诚地祝福每一个人,然后相信并接受他人的祝福,就行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