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03版
发布日期:
移民村里话幸福
通讯员 樊涛
  初春时节,走进吴起县铁边城镇的河西台移民新村,未消融的春雪挂在半山腰,一排排青瓦白墙的仿宋式新窑洞立在山脚下。远处,不时有喜鹊扑簌簌地飞落在村头的杨树上,让这个黄土高原深处的小镇显得更加静谧而安详。
  移民新村里,62岁的李仲帮早早就将院子打扫干净,起身去村外新建的文化广场上晒太阳。
  6年前,李仲帮一家5口还住在距离乡镇20公里外山高坡陡的吴岔村。3孔土窑洞住得紧紧巴巴,晚上煤油灯只能照亮半孔窑洞,水窖积攒的雨水都不够一家人做饭,更别提洗澡了。”言及过往,李仲帮很是感慨,“尽管沟壑梁峁间都种了地,但也种不出几个钱,3个娃娃在镇里上学的那几年,每周连几块零花钱都拿不出来。”
  2011年起,为加快推进城乡一体化,铁边城镇抓住重点镇建设机遇,开始实施白于山区移民搬迁工作。世世代代窝在山沟里的3000多名乡亲陆续搬离旧居,住进了新建成的南城坡、河西台、凤鸣湾等6个移民搬迁点。
  喜迁新窑的那晚,李仲帮一夜没合眼。“还真有点不习惯,墙上刷得白亮白亮的,灯泡也亮得晃眼,村子里还有路灯,家里安装的太阳能热水器还能随时洗澡。”摸黑生活了半辈子的李仲帮用了一周时间才逐渐适应了移民村的新生活。
  从“山民”“移民”,再到“居民”,李仲帮发现,伴随身份的改变,乡亲们的观念也逐渐改变。退耕还林让光秃秃的山梁开始有了绿色,乡亲们也在种树中尝到甜头。
  “以前上山植树,不少村民挖个坑,连树根都没埋住就应付了事,风一吹就倒下一片。搬到新村后,村里人隔三差五就到自己的责任林去照看,不少人还补种补植,跟看护自己的孩子一样。”李仲帮憨厚地笑着,“因为啥有这转变?日子好了,温饱不愁了,咱也要让家乡更美哩!如今的铁边城,山峁间不但有油松、黄杨、沙棘,到了夏天,曾经绝迹的野兔、狐狸也在山里活蹦乱跳,以前外出打工的不少人也留在了村里创业。”
  农业园区、养殖业园区、农民创业园区……一个个涉农产业在铁边城逐渐兴起,乡亲们无需背井离乡就能在家门口找到工作。有一技之长的老乡在产业园找到了合适的岗位,没有种植技术却年轻力壮的后生,也能在农民专业合作社里找到用武之地。
  “以前感觉日子一眼就望到了头,现在生活有了新追求,人也越活越年轻。连外地游客都来我们这儿旅游,等天气暖和了,我也计划着出门去看看外面的世界。”李仲帮高兴地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