虽说志愿者倾心奉献“施恩不图报”,但关爱志愿者,让不同需求的志愿者得到不同的鼓励,也是志愿活动持续下去的强大动力。为此,各地探索创新志愿服务回馈制度,为广大优秀志愿者提供多重礼遇嘉许政策,实现志愿者的价值回馈,营造“人人参与,人人受益”的志愿服务氛围,形成爱的双向流动和循环往复,促进志愿服务活动良性发展。
志愿者做好事不图回报,是志愿者的品格。探索创新志愿服务回馈制度,让志愿者“好人有好报”,则是政府和全社会的责任。仔细琢磨,回馈志愿者不是简单地用金钱方式来等价交换,而是以激励的方式礼遇,实质上是对志愿者善意的呵护,意在“播种”更多的爱心,形成爱的双向流动和良性循环。
志愿者用爱心真情温暖了社会。志愿者因“志”而行,因“愿”而动,哪里有需要,哪里就能看到志愿者们的身影。他们不为任何薪酬参与社会服务,从城市到乡村,从抢险救灾到服务社会,从普通献爱心到专业志愿服务,志愿者们越来越多的出现在有困难有需要的地方,用良言和美德向社会传递正能量,用微笑和行动刻下了社会文明进步的足迹,用凡人善举为社会汇聚爱的光芒。许多时候,社会所以温暖和谐,就是因为一些有公共影响力的人能主动俯下身去,率先垂范做一个平凡的志愿者,用一点一滴的躬身行动去做志愿服务。可以说,在社会向文明与和谐的跨越中,志愿者功不可没。
回馈志愿者形成“好人有好报”价值导向。一个社会要文明进步,必须明确提倡什么,反对什么;坚持什么,抛弃什么,树立正确的价值导向。“好人有好报”就是符合道德传承规律的正确的价值导向,而实施针对志愿服务的回馈制度,就是着眼于正能量的传递和良好社会生态的培育,形成“好人有好报”的价值导向,改变爱心的“单向流动”,实现正能量的“双向循环”,从而撬动社会更大的志愿服务热情,唤起了那些内心怀有同样想法的人加入志愿服务队伍,使志愿服务变成社会的共同行为,形成“蝴蝶效应”,凝聚起整个社会的文明向上之力。
志愿服务是现代社会文明程度的重要标志,是群众参与精神文明创建的有效途径。而众多的志愿者,凭着这一份赤诚的爱心,超越了人世间的名利浮华,折射着人性的光辉,成为时代的道德榜样,给社会带来了光明与希望。其实,人人都有见贤思齐的心理。而见贤思齐除了自身修养外,也需要营造有助于更多人追逐的价值导向。以志愿服务为例,我们不仅要宣传赞颂其奉献精神,还要呵护他们志愿的善意,真诚地礼遇优秀志愿者,让志愿者在以德立身、奉献为本的同时能有所得有所获,不断营造崇德向善的社会氛围,给志愿服务的洪流注入澎拜动力,让志愿者挺起时代文明的精神脊梁,不断刷新社会文明高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