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些年来,随着年龄的不断增长,时不时顿生对老家的念想。对老家的怀恋犹如一坛岁月尘封的老酒,喝在嘴里,醉在心头。
对于在农村长大的人来说,对老家的眷恋是永恒的话题,无论远隔千山万水或身处天涯海角,每当念想起老家,都会获得心灵上的抚慰。因为,那里有一种至亲,叫爹娘。对爹娘的依恋一直是我们放不下的情怀、剪不断的情思,这份情感,在牵挂中沉淀,让我们的心灵有所寄托。
如今,老家已不再是我儿时记忆中的老家了,儿时的伙伴为了生活四处奔波,走上了不同的人生道路,许久不相往来,甚至杳无音讯。当年曾经身强力壮的几个叔辈们相继去世了,留在村庄里的也只是上了年岁等待入土的老人和陪伴他们的黄狗、鸡或羊。老家人要遇在一起,多半是在过节和祭扫先人墓时,人们的脸上也分明没有了当初的纯真,熟悉而又陌生。山水依旧,可是人已经不同了,聊天的话题里也夹杂了高谈阔论或争吵、怨气与愤懑:谁家今年赚了多少钱,谁家的姑娘嫁给了有钱人,彩礼要了多少万……老家的村庄被笼罩在一片失落中,再也没有了儿时的宁静、祥和、真诚、友善。
如血的斜阳穿过斑驳的树枝,静静地撒在院落中,我突然感觉到一阵莫名的孤独。北风卷地,衰草斜阳,枯枝断墙,白发苍苍的母亲和背若弯弓的父亲颤悠悠地挪步在夕阳下……我的鼻子酸酸的,儿时的快乐记忆被连根拔起,突然间感到老家已离我越来越远了。努力地去找寻那儿时的踪迹,可记忆和现实差距越来越大,寄托我情感的人和事也越来越模糊了。空寂的村庄,已让我找不到儿时美好的记忆,我已离老家很远很远了。
外面的世界很精彩,外面的世界也很无奈。当老家的上空一片湛蓝,空气清新,沁人心脾,城市里却雾霭沉沉,一片浑浊。老家的一山一水、一草一木,如今都只有在梦里出现,早已模糊不清了,谁还曾记得沧海桑田?如今,在老家,70后不愿种地,80后不会种地,90后不提种地。尤其是偏远的山村,似乎已成了年轻人逃离的地方,成了被人遗忘的地方,农村已不再是广阔天地,大有作为。人们纷纷逃离乡村,导致农村人口急剧下降,甚至整村消亡。我不禁在想,农村没有人住怎么办?农村撂荒的土地谁来种?留守在老家的老人谁来抚养?农民连地都不愿种,一味地涌向城市又怎么去生存?以前那些鸡鸣狗叫,炊烟袅袅的村庄逐渐消逝,田地荒芜,人烟稀少,即使留在老家的也是那些眷恋土地的老人,还被冠以“留守老人”的称呼,经受着生活的煎熬,让人心酸,感慨万千。村庄在一天天衰落,什么家规祖训,良风美俗已荡然无存。当年曾用过的草帽、镰刀、锄头已被挂在废弃窑房的墙上,犁、磨、石碾被零落在废弃的院落墙角被杂草所覆盖。我不禁想,它们在鲜活地穿越了几千年的历史岁月的时空后被搁浅了,这些农具一旦没有农民使用,就没有了灵魂。农耕文明带着它那淳朴与沧桑,已经一起被淹没在岁月的风尘里。睹物伤怀,留下的只能是伤悲。
老家真的是与我越来越远了。前几日回老家,老家里喂养的小狗与我没有丝毫示好亲近的意思,狂吠声穿过村庄,直达云天。那呲牙咧嘴的模样让我不寒而栗,当年成群的羊儿、驴、牛都已不喂养了,老家的山村沉寂了,只剩下空落落的几处破败窑、旧房见证着这里曾经的“繁华”。
世上走一回,尝遍一切酸甜苦辣,最后觉得还是家里好,最好吃的还是母亲做的饭菜,可是母亲老了,已经不能做饭了。人们也似乎忘记了时间的残酷,忘记了人世间有永远无法报答的恩情。如今,唯一尚能联系我和老家的纽带已成了爹娘,成为我们当儿女的一笔宝贵财富,成为老家变迁的有力见证。
老家是我们的根,爹娘是我们的源,在村庄还没有彻底消失之前,且让我们想办法守住村庄、记住乡愁、留住我们的根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