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付晓宏向记者介绍他们正在建的大拱棚 3月13日,绵绵的春雨滋润着延长县七里村街道办西河子沟村的玉米地,也滋润了村民的心。去年一望无际的玉米地,如今通过优化种植结构变成了一座座崭新的大拱棚,村民们在棚中忙着耕地覆膜,脸上洋溢着幸福的笑容。
在全国玉米去库存的大背景下,延长县抓住“三降一去一补政策”,实行供给侧改革,积极调整优化沟坝地区种植结构,推进农村产业转型升级,西河子沟村就是该县产业结构转型升级的一次探索。
2016年,西河子沟村民张元生得知政府要在自家的玉米地里建大拱棚的消息后,高兴坏了。58岁的他已经过了外出打工的年纪,在地里种玉米,收益低还不好卖。“一座长105米,宽7米的拱棚,建设用地3亩多,种玉米只能收入2000多元,但是建成拱棚后,种一茬西瓜,再种一茬菜,一年怎么也收入2万多元。”谈起大拱棚,张元生兴奋地说。
该村村支书付晓宏介绍说,2016年,西河子沟村共建成大拱棚45座,折合标准棚110座,每户村民至少分到了一座拱棚。拱棚建设所需的钢架、水电等基础设施全部由政府负责,村民只需要出薄膜和竹竿的费用,一座拱棚的费用算下来,村民出资2000余元,政府投入5000余元。拱棚采用“四膜”覆盖技术,每年能种两茬,不仅比普通棚面积大,而且还能提早半个月上市。“因为种大棚比种玉米的效益高了近10倍,村民建棚的积极性非常高,开春以来他们每天早出晚归地忙活,估计3月底就能把西瓜种上。”付晓宏说。
除了西河子沟,延长县还在安沟镇进行着另外一项尝试,那就是在玉米地种植菌草。据了解,种植菌草,一亩地能产10吨,每吨价格在200-300元,算下来比种玉米收益也高了好几倍。
2017年,该县将继续推进沟坝地区产业结构优化升级,提高农民收益,将在七里村街道办、交口镇、张家滩镇、安沟镇等地建设拱棚500座,大棚500座,种植菌草1000-2000亩。
本报记者 马政 通讯员 李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