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03版
发布日期:
王小宇:瞄准食用菌实现规模化
● 王小宇正在采蘑菇
   “我家菌菇质量好,富县大大小小的市场上都有我家的菌菇……”富县食用菌繁殖基地负责人王小宇自豪地说。
  来到富县鄜城街道办阳泉沟村,一座座现代农业大棚错落有致。跟随王小宇的脚步,记者来到食用菌种植作业区。“这里是粉碎区,这里是发酵区,菌种需要发酵三次才能成熟。”王小宇熟练地介绍起菌菇培育过程。他告诉记者,一根菌棒从培育到长成需要经过十几道程序,需要有人不断地悉心照料,才能养出最好的菌菇。
  王小宇的菌菇大棚和我们平时所见的有所不同,他将成熟的菌棒都置放在立体架上,既可以减少人工成本,还能保证菌棒通风流畅,降低病菌产生,而这些经验均源自他刚开始种植菌菇的失败教训。
  2009年,20岁的王小宇只身前往山东开饭店,一年多的时间,他不仅在那找到了他人生的另一半,同时也学到了菌菇种植技术。
  在开饭店期间,王小宇假期回富县老家发现,当地的菜价很高,尤其是菌菇类,价格更高。而这也让他从中看到了商机。
  再次返回山东时,他特意考察了当地菌菇种植产业。王小宇说:“在山东,搞种养殖很普遍,技术也很先进,幸运的是老婆的家人也是种植菌菇的。”经过一段时间的学习,他又辗转回到富县,并在监军台村承包了两个大棚。为了更好地融合山东与陕西两地的种植技术,王小宇先后几次到陕西微生物研究所,找合适的菌菇种子,并经常参加当地技术培训。
  2011年,王小宇第一次种植菌菇大获成功,利润也十分可观,33万棒菌菇转换率高达80%,一下子收入了18万元。
  可让王小宇没想到的是,第二年养菌时,因为没有对菌棚消毒就直接放入新菌棒,导致菌棒大面积感染杂菌,加上老式大棚防毒害性较差,第二次种植以失败告终。
  屋漏偏逢连阴雨。2013年夏天连降的暴雨,又冲毁了王小宇的所有菌棚。这时,摆在他面前的只有两个选择:要么放弃,要么重头再来。
  思前想后,王小宇决心一搏。他在鄜城街道办莲花子村再次承包了两个大棚。到了年底,菌菇价格大幅上涨,每斤卖到了7元,这一下让王小宇把两年的损失都挣了回来。
  看到菌菇生意一天天越来越好,王小宇开始不断扩大规模,种植菌类、水果等附加值更高的农产品,他的大棚数量从2棚增加到40棚,种植类别也越发多样化,还搞起了观光旅游。现在,他的菌棒产量可达每年20万棒,今年,他的生产目标是突破30万棒。
  富县阳泉沟村的贫困户较多,虽然有土地,却没有好的产业。看到王小宇的菌菇产业发展得非常好,村上便邀请他发展菌菇产业,带动大家共同致富。来到阳泉沟村,王小宇建起了一期18个菌棚的富县食用菌繁殖基地。“我们打算以阳泉沟村为中心点,辐射带动全县有意向的贫困村民发展食用菌产业。”王小宇告诉记者,在基地建成之前,他就给该村的11户有意向的贫困户每户发放了2800个菌棒,教会他们种植技术,并提供销售服务。
  最近,王小宇开始学习灵芝、猴头菇、蛹虫草等食用菌的种植技术,他打算进一步拓宽销售市场,向食用菌高端市场进军。“我们现在正在注册自己的食用菌品牌,听说河南的菌棒都出口国外了,我们当然也要继续努力发展,把咱的菌菇卖到国外去。”
  本报记者 李星棋 实习生 魏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