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03版
发布日期:
甘泉下寺湾镇通过“大棚+搬迁户”,让群众——
住进新房生活好发展产业能致富
  ●邢光德正在给黄瓜掐头
  3月9日,记者在甘泉县下寺湾镇下寺湾村村民邢光德的大棚里看到,一根根碧绿色的黄瓜挂满了瓜藤,72岁的邢光德正忙着给黄瓜掐头,精神抖擞的样子完全不像这个年纪的老人。
  “以前住的土窑洞,一下雨,外面土疙瘩就从山上塌下来,窑里泥皮成片成片地掉,根本住不成人;现在搬进两室两厅的楼房,看病、吃水、娃娃上学都很方便,比山上好多了。政府还免费给我们建了大棚,生活生产都不用愁了。”今夕生活的对比,一下子勾起了邢光德的回忆。
  邢光德以前住在下寺湾镇柴关村,距离下寺湾镇有50多里路,不仅要用毛驴到山下驮水,孙子上学也要走几十里路,生活很不方便,靠着种玉米、谷子、大豆等杂粮,年收入还不到一万元。现在,通过在下寺湾镇现代农业示范园区种大棚,他一年能收入2万元,市场行情好的时候收入能达到4万元。2014年,按照县移民搬迁政策,老两口住进了90平方米的楼房,用上了天然气,买了新家具,房子里面亮堂堂的,人的心情也变得舒畅了。
  下寺湾镇移民搬迁安置小区位于闫家沟村,与下寺湾村相邻,占地24亩,建有240套楼房,搬迁安置240户。2013年,该镇通过把示范园区大棚产业和移民搬迁有机结合,解决了105户移民搬迁群众的产业问题,确保了移民搬得出、稳得住、能致富。
  对于贫困的村民而言,住在哪儿并不是最重要的,重要的是生活有保障。下寺湾镇副镇长徐龙恩介绍,目前,下寺湾镇现代农业示范园区属于省级现代农业示范园区,共建有340座大棚,核心区占地1200亩,辐射区达到3000亩,总投资3063万。一期工程投资1200万元,建成日光温室160座,于2012年投入使用;二期工程投资1800万,2013年开工建设,建成日光温室180座,现已全部完工。今后,还将积极与基地升级改造、重点镇建设、项目建设相结合,逐步淘汰低效棚,全力促进蔬菜基地扩能增效,有效解决搬迁户的产业问题。
  实习生 高小娥 本报记者 刘小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