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丽乡村,不仅为我们的乡愁留下寄托,更能为诗词里的乡土中国留下一些模型或缩影。
纵便我们有一天行遍山河,也将独忆孩提、独念故土。只因为那时的我们自在欢畅,那个地方让我们宠辱皆忘。
四时美景各成趣,平生最忆少年时
孩提时的家乡,春有游丝柳絮、桃杏芬芳,可嬉戏田间、观柳河边;夏有清溪碧流、百花遍野,可苇丛寻鸟、星夜听蛙;秋有层叠稻浪、雁阵成行,可割谷打场、细话农桑;冬有北风卷地、原驰蜡象,可溜冰玩雪、凿河设网。凡此种种,给了我学习古典诗词必备的生活体验和审美积淀,让我准确理解了“草色遥看近却无”“吹面不寒杨柳风”“一夜连枷响到明”“风头如刀面如割”等诗句的景物描摹和意境营造。那家乡的四季,为我作诗填词提供了创作灵感和情感储蓄,让我在他乡的漂泊中写出了“固知塞上春光少,更惜宅旁嫩草芽”“遍撒银辉寰宇清,八荒六合沐冰莹”“千山落木无人晓,北雁霜风荡子心”“关中沃野素绒床,一夜花开荞麦香”等诗句。
故土本非繁华地,却惹游子涕泪垂
乡村是我们源于彼、生于彼、长于彼的故土家园。在那里,我们的祖辈因血缘关系形成家族单元,因生存需要形成聚居群体。那里渗透着孔孟之道、圣人之教,讲究着男女有别、长幼有序,演绎着悲欢离合、人情世故,传承着民俗文化、乡情乡音。无论它是集镇或村庄、富庶或贫困、热闹或僻静,都承载着我们难以忘却的记忆、无法割舍的情怀。乡愁起时,我们会追忆家乡亲朋,会惦念故土风物,会禁不住涕泪沾襟。
放眼千村浑一面,欲赋愁情意却迟
如今的乡村大概可分两类,要么因人去村空,逐步走向衰落,土地荒芜,房屋坍塌,一派凋敝衰败景象;要么被拆除重建,而变得千篇一律,冰冷僵硬,了无生趣,丝毫没有个性差异。那些被复制出的村庄既没有特色,更谈不上品位,遑论韵味。于是,当我们重返故土、再访乡村时,已很难找到乡土中国的旧影。家乡已非曾经模样、无往日痕迹,别处即是此地,乡愁又从何而起?
莫叹乡关已非昔,幸有诗词慰离思
倘若不愿乡愁失去依附的对象,我们可以按照“保护为主,合理开发”的思路,在各地选取有代表性的古村落,精心打造一批生态旅游乡村,或突出其民居特色,或突出其民俗文化,或突出其农耕文明,或突出其秀丽山水,使人们能够体验“种豆南山下”的农事活动,品味“清泉石上流”的山水之趣,感受“开轩面场圃”的田园之乐。这不仅能为我们的乡愁留下寄托,更能为诗词里的乡土中国留下一些模型或缩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