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08版
发布日期:2017年12月01日
开发南泥湾的老镢头
张荣
  在延安革命纪念馆的展览大厅里,陈列着八路军一二〇师三五九旅战士使用过的镢头,人们亲切地称它为开发南泥湾的老镢头。
  抗日战争进入到相持阶段后,由于长期的战争消耗、日军的残酷扫荡与国民党的军事包围和经济封锁,使陕甘宁边区的财政经济遇到了前所未有的困难,一度没有粮食吃,没有衣服穿,没有房子住,只能靠野菜、豆钱钱、米糠充饥,穿百衲衣御寒。1939年2月,中共中央在延安召开生产动员大会,毛泽东尖锐地指出“我们是饿死呢、解散呢、还是自己动手呢?”最后,他亲笔题写了“自己动手,丰衣足食”!
  陕甘宁边区党政机关、学校及驻边区的部队积极响应党中央、毛泽东的号召,开展了轰轰烈烈的大生产运动。东山上、西山下,军民一起开荒种地、纺线织布。信天游、劳动号子此起彼伏,回荡在蓝天白云间。
  1940年5月,朱总司令从抗日前线回到延安后,十分重视边区的经济建设,通过对南泥湾的实地勘察,他提出让三五九旅开进南泥湾,执行屯田政策。
  1941年春,三五九旅在旅长王震的率领下,高唱着“一把镢头,一支枪,生产自给保卫党中央”的战歌,披荆斩棘,浩浩荡荡地开进了荒无人烟的南泥湾,向荒山发起了要粮的战斗。
  开荒,首先是工具奇缺,一个班只能拿到两三把镢头。为了提高工效,战士们就设法搜集废铁,自己制造镢头。一位同志在一座破庙里发现了一口铁钟,如获至宝,和大家一起抬回来砸成碎块,用土法炼成铁水,再打制成镢头。最初,由于工具简陋,技术不熟练,打出的老镢头膛厚刃钝,挖狼牙刺、山桃根,三下五下不见效。战士们硬是蘸着九龙泉水,在石头上磨出了利刃。他们还深入敌后扒铁路,把钢轨锯成短截运回来,制造出了帽大、膛薄、刃宽的老镢头。工具不仅达到了自给,而且还支援了兄弟部队一部分。
  困难吓不倒英雄汉,战士们硬是用歌声唤醒了这片沉睡的土地,用汗水浇出了千顷良田,使昔日荒芜的“烂泥湾”,变成了陕北的好江南。
  通过大生产运动,克服了困难,渡过了难关,改善了军民生活,达到了丰衣足食;密切了军民关系、军政关系,为抗日战争和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锻炼培养了一大批从事经济工作的干部,谱写了一曲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壮丽凯歌。毛泽东说:“这是中国历史上从来未有的奇迹,这是我们不可征服的物质基础。”毛泽东称王震“有创造精神”,赞扬三五九旅为“发展经济的前锋”。
  王震及三五九旅战士用过的老镢头,随着岁月的流逝,被磨秃了,变得残缺不全了。但是党中央、毛泽东精心培育的“奋发图强,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南泥湾精神,将永远是激励我们奋勇前进的强大动力。 (作者单位:延安革命纪念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