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08版
发布日期:2017年12月01日
延安外国语学校
刘延琴
  延安时期,党中央高瞻远瞩,不仅一贯重视党政军干部的培训,而且未雨绸缪,预先培养外语干部。早从1943年3月开始,延安先后成立了俄文队、俄文学校。1944年,周恩来从重庆回到延安,便从当时美国要求派遣观察组驻延一事,考虑到将来外交工作的需要,积极主张加强外语人才的培训工作。1944年4月,党中央决定在俄文学校的基础上,建立比较正规的外国语学校,下设俄文、英文两个系,挑选有外语教学能力的老师和有一定基础的学员入校,要求以最高的教学质量,最快的效率和速度,培养外语干部。
  延安外国语学校旧址,坐落在清凉山北麓丁泉砭的礼堂,是现在北京外国语学院的前身,它所走过的艰苦创业,为革命而教,为革命而学的漫长、曲折的光荣道路,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中国教育事业发展的缩影,也是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延安精神的具体体现。
  在那个极其艰苦的战争年代,延安外国语学校是靠师生们自己的双手建立起来的。在大生产运动中,师生们响应毛泽东同志“自己动手,丰衣足食”的号召,挖窑洞、纺线线、开荒种地、办作坊、办运输、开商店,达到经费自给。在劳动中,他们学会了劳动生产的本领,锻炼了健康的体魄,改造了思想,坚强了革命意志,不少同学获得了劳动英雄的光荣称号。
  通过大生产运动,延安外国语学校有了窑洞,建起了厨房和饭堂,生活基本上实现了温饱,但是教学条件仍是非常艰苦的,学校缺少必要的图书资料,没有现成的教材,工具书也很少,没有收音机收听外国的广播,连打字机也没有。但是教员和学员们都毫不放松,他们利用一切时间、机会学习。教员一边找教材、写教材、刻蜡版,一边讲课,学员们在缺灯少油的情况下,常常借助月亮学习。教员教得认真,学员学得刻苦,教学成果明显,学员们很快掌握了基本的阅读、口译、笔译的本领。
  抗战胜利以后,为了大规模培养外语人才,以适应建国后的需要,党中央停办了延安外国语学校,大部分师生们开始分赴华北、东北各条战线,去承担翻译和其他工作。同时调配一批骨干跟随英文系主任浦化人同志、俄文系主任卢竟如同志,分别到华北和东北继续办学。新中国成立以后,党中央又逐步将东北、华北两地的外语教学力量和组织机构,集中组建了北京外国语学院。当年延安外国语学校的绝大多数同学,后来都成为党政军文教战线上的领导骨干。当年被分配留在中央直接领导下的中央军委外事组工作的那部分师生,便是后来组建中华人民共和国外交部的一支重要力量,由外交部委派,长期战斗在对外斗争第一线的我国常驻联合国代表团凌青同志,便是当年延安外国语学校英文系A班的学员。前任外交部部长黄华同志是学校兼职教师之一。老校长曾涌泉同志、英文教员马牧民同志分别担任过我国驻民主德国、波兰和印度大使。
  如今的北京外国语学院,已发展成为我国的外语教学中心,设有二十五个语种,聘有教师700余人,拥有美丽宽广的校园、良好的校舍、雄厚的师资力量,但延安外国语学校艰苦创业的精神,将一直鼓舞着它不断前进,走向未来。 (作者单位:延安王家坪革命旧址管理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