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08版
发布日期:2017年12月01日
解放区的外国医生
刘院院

  1937年7月7日,卢沟桥事变的枪声,沉睡的中国觉醒了。中国军民拿起武器,奋起反抗日本侵略者的入侵。那时的延安成为革命的灯塔,它不仅吸引着成千上万中国的爱国青年奔赴延安参加革命,而且也得到世界各国爱好和平、支持正义的国际友人的支持和帮助。许多国家组成援华医疗队,还有许多外国医药专家直接参加了陕甘宁边区的医药卫生事业,支援中国人民的抗日战争。
  黎巴嫩的美国医学博士乔治·海德姆是最早进入陕甘宁边区的外国医生,1936年,她与斯诺经宋庆龄介绍一同来到陕北保安访问。访问后认为,陕北是中国土地上最先进的区域,代表着中国的未来和希望。他决定留在陕北,留在苏区并参加红军。与此同时,他对根据地的医疗卫生状况进行实地考察,写出一份详细调查报告,提出改进苏区医疗卫生方法的建议,受到毛泽东的高度评价。同年10月,他正式参加红军,任中革军委卫生部顾问,并改中文名字马海德。1944年到1949年,马海德为边区军民看病4万余次,占延安全城人口的2/3以上,人们亲切地称他为马大夫。1937年2月,经吴亮平和张浩介绍,马海德加入中国共产党。新中国成立后,他加入中国国籍。任国家卫生部顾问等职。去世前,他留下遗言,要将骨灰撒入延河,以实现“生在异国,魂归延安”的愿望。
  抗战爆发后,加拿大胸外科医生、共产党员白求恩率一支援华医疗队,不远万里来到中国。1938年3月底,白求恩和医疗队护士琼·尤恩携带三卡车药品及医疗器械抵达延安。中共中央领导人毛泽东会见了援华医疗队,白求恩告诉毛泽东,他最能发挥作用的方式是组织战地医疗队,去前线抢救重伤员。白求恩说:“如果立刻动手术,这里伤员中的75%,一定可以复原。”毛泽东与白求恩交谈了近三个小时。此后,护士尤恩去了晋绥抗日前线,白求恩则转赴晋察冀抗日根据地。1939年11月,白求恩在抗日前线以身殉职。朱德通令全军举行哀悼,延安各界举行隆重的追悼大会,毛泽东写下了著名的悼念文章《纪念白求恩》,号召解放区军民和全体党员学习他“毫不利己,专门利人”的国际主义精神。
  1939年2月,由五位医生组成的印度援华医疗队,冲破国民党的阻拦,乘坐救护车并携带63箱药品和器械到达延安。为了表示援华抗战的决心,他们一致决定在每个人的姓氏后再加一个“华”字,即爱德华、卓克华、柯棣华、巴苏华和木克华。在延安参加访问后,爱德华、柯棣华、巴苏华被派往八路军晋东南前线,卓克华和木克华则到八路军卫生学校从事教学工作。1940年10月,巴苏华返回延安,志愿留在中国,直到1943年3月才离开延安回国。而柯棣华被任命为白求恩国际和平医院院长兼白求恩卫生学校教员,1942年12月,他因过度劳累,与世长辞,年仅32岁。毛泽东高度评价他,说:“印度友人柯棣华,远道来华,援助抗日,在延安、在华工作近五年之久,医治伤员,积劳病逝,全军失一臂助,民族失一友人,柯棣华大夫的国际主义精神,是我们永远不应该忘记的。”
  此外,苏联医生安德烈·阿洛夫,英国医生任桐年,奥地利医生傅莱,朝鲜医生方禹镛,美国军医梅尔文·卡斯伯特,护士格丽特·斯坦莉等人也曾在延安和陕甘宁边区工作过。米勒和傅莱不仅参加了红军,后来还加入中国共产党,新中国成立后,又加入了中国国籍,为社会主义建设服务。
  这些援华医疗队和外国医药专家们不仅表现出伟大的国际主义精神,而且在中国工作期间,表现出了精湛的医学技术和救死扶伤的革命人道主义精神,以及患者第一、生命至上的忘我工作的高尚医德医风,有些外国医生甚至把生命献给了中国人民的解放事业,中国人民永远不会忘记的,他们的名字和功绩将彪炳史册!(作者单位:延安革命纪念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