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些寄托着我们乡愁的乡村,是我们永远的根。因为那里有父母、有故人、有亲情、有真诚、有善良…… 乡愁是对家乡、对故土、对故人的眷恋和思念之情引起的愁绪吧!
最早接触到“乡愁”的文字概念是在上初中时,从台湾诗人余光中先生的诗中读到《乡愁》。“小时候,乡愁是一枚小小的邮票,我在这头,母亲在那头。长大后,乡愁是一张窄窄的船票,我在这头,新娘在那头。后来啊,乡愁是一方矮矮的坟墓,我在外头,母亲在里头。而现在,乡愁是一湾浅浅的海峡,我在这头,大陆在那头。”对于一个身居台湾,远离故土的诗人,他用“邮票”“船票”“坟墓”“海峡”巧妙地表达出随着年龄增长而对祖国大陆和亲人的无尽思念之情。
这首诗让我初识乡愁,而真正懂得它的深刻含义,是在娶妻生子、年岁见长之后,乡愁对于我的概念愈来愈清晰、愈深刻,有时想起故乡和老家的父母,会潸然泪下。因为乡愁里有父母、有故人、有亲情、有真诚、有善良,有生我养我的土窑洞的中温暖的小土炕,有儿时单纯快乐的时光。乡愁,对我来说,就是对家乡、亲情的怀恋。就是故乡那小村庄上空升起来的袅袅炊烟,那牛羊成群的叫唤声,此起彼伏的鸡鸣犬吠声,就是儿时每天傍晚时分母亲站在硷畔上呼儿唤女回家吃饭的吆喝声,就是每一次回家离开父母时,父母眼里满含泪水的依依不舍和千叮咛万嘱咐;乡愁就是母亲蒸的白面馒头,炒的金黄的土鸡蛋,熬酸菜,是父亲热的老黄酒,一家人围坐在土炕上吃饭的幸福。
我出生在七十年代,那时,由于家里人口众多,一家人整日为填不饱肚子犯愁,每家每户的乡亲们的情形也大致相同,可人们之间充满了友情、互助,现在每当回想起儿时的一幕幕生活场景和浓浓的乡情、人情、亲情,仍然叫人回忆留恋,我才明白,这就是乡愁!是对那种充满亲情的生活的一种追忆。八十年代后期,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家乡人的生活才如芝麻开花节节高,人们吃饱了、吃好了、穿暖了,新农村建设让人们住进了敞亮的新居,退耕还林也使光秃秃的山头变成了青山。随着城乡一体化的加剧和快速推进,富起来的家乡人民纷纷涌进了城市居住、生活。于时,随之而来的是故园被废弃了,祖祖辈辈耕种的土地撂荒了,人与人的距离也越来越远了,再也看不到那些在灯影下纳鞋底的俊俏的身影了,再也看不到过大年贴满窗格子的窗花了,还有石碾石磨被堆放在荒草丛生的废弃院落里,那些承载着乡愁的物什也消失了。那些乡愁记忆逐渐淡去,而社会的快速发展,让人们在追求物质利益最大化的同时,忽视了那些朴素、传统的家风、美德,人与人之间缺少了更多的真诚、友爱和善良。
时代在发展,社会在进步,可那些寄托着我们乡愁的乡村,是我们永远的根。因为那里有父母、有故人、有亲情、有真诚、有善良,有生我养我的土窑洞的中温暖的小土炕,有儿时单纯快乐的时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