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月17日,王民政向记者介绍面花工艺。 本报记者祁小军摄 本报记者 贺卓 雷荣 通讯员 侯宝军
一块面团,一双巧手,几经揉捏,几笔勾画,上锅蒸熟后,面团变成了花卉、动物等花式各异的花馍。这种花馍在黄陵县又叫面花。
1月17日,由中宣部组织的学习宣传贯彻党的十九大精神“新时代新气象新作为”主题采访团走进黄陵县桥山街道刘家川,触摸黄陵面花,感受非遗魅力。
走进刘家川村史馆,记者们便被形态各异、栩栩如生的面花吸引住了,大家纷纷拿出手中的相机和手机拍照。今年已经77岁的王民政从小随母学艺,现在是黄陵面花的省级代表性传承人之一,记者们将王民政和他的老伴“包围”了起来,好奇地询问面花的制作方法。
“做一个面花大约需要多长时间?”“一个面花卖多少钱?”“做好的面花可以存放多久?”……大家对面花的兴趣浓厚,王民政和老伴也耐心地向记者们回答着。
《经济日报》新媒体部记者李丹丹了解了面花的制作工艺后说:“虽然之前见过面花,但却不知道面花制作过程,感觉特别神奇。尤其是做面花的老人家年纪都这么大了,让人很感动。”
展室一角,王老的徒弟王强正在向记者展示着他的学艺作品,莲花、飞龙、孔雀等个个形象逼真,活灵活现。“我从学校毕业以后,无意间一次机会接触到黄陵面花这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就对它产生了浓厚的兴趣。”王强说。
为了将面花传承下去,2011年,王民政在自家办起了面花制作技艺传习所,吸引了美术院校和喜爱民间艺术的各界人士前来参观学习,至今已带徒传艺百余人。同时,黄陵县还将面花这一非遗带进了课堂,让更多学生了解面花艺术、传承面花技艺。
“我觉得应该将这项美丽精巧的艺术报道出去,让更多的人了解知晓并喜爱上它。”《中国妇女报》记者袁梦佳说。
“面花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很有特色,我们以前就关注过它的发展传承,以后还会持续关注报道。”中国新闻社陕西分社记者田进说道。
“我想通过自己的努力,把这项非物质文化传承下去,让更多的年轻人看到黄陵面花无穷的魅力。”采访结束后,王强向媒体记者们说出他的心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