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02版
发布日期:
根深千尺叶正茂
——延安大学医疗系成立的前前后后
1960年,学生们欢送西安医学院刘茨伯老师。 (延安大学档案馆提供)
    ▲1959年9月,西安医学院为延安大学代购仪器设备的财务说明。
    (延安大学档案馆提供)

①当年筹建医学系时的教学骨干,现在还留在延安的人已经不多了。2017年4月,王素云、孟白、刘志忠、马合在位于马家湾的延安大学医学院前。杨延摄
② 延安大学医疗系的学生在做实验。(延安大学档案馆提供)
③ 1973年,延安大学医学系部分教师合影,后排左起刘志忠、任克义、任崇夲、侯喜安,前排左起杨玉梅、陈家玲、张明华、孟白、王素云。(侯梅梅提供)
④ 1980年代,赵润芝和延安大学医学系的学生在一起。(赵润芝提供)
  延安大学医学院你可能熟悉,可是,你知道吗?60年前,它刚刚在延安扎根的时候,有许多鲜为人知的故事。60年来,它早已成为陕北医疗卫生事业的奠基者。而当时,它的名字叫延安大学医疗系。 
  历史[回望]1
  60年前的延安,远非今日可比。当时,能与时代同步的医疗器械和药品非常稀少,有精湛医术的医生就更少了。为了促进陕北地区医疗卫生事业的健康发展,1959年春天,陕西省委同意在延安大学增设医疗系,当年9月开始招生。
  从做出决定,到新生入校,不到半年的时间,实在是太紧迫了。陕西省高教局、陕西省卫生厅决定,由西安地区医学专业综合实力最强的院校——西安医学院帮助延安大学筹建医疗系。
  西安医学院党委经过慎重研究,决定成立一个筹建小组。时年31岁,正在西安医学院教务处工作的任崇本和西安医学院供应科副科长张庚武、化学教研组教师刘茨伯被抽调到筹建小组,具体负责人员协调和教学安排工作。
  据任崇本回忆,这个小组成立的时候,已经是1959年的四五月份了,距离新生入学不到五个月时间。医疗系的师资怎么解决?实验室怎么办?没有一个现成的方案。
  陕西省高教局经过反复研究,最后决定,延安大学医疗系第一届学生的所有专业课由西安医学院负责。也就是说需要上什么课,就由西安医学院对应的教研室,派出教师到延安大学医疗系去上课。
  为了长远解决教师的问题,同时决定从西安医学院即将毕业的21期学员中选拔一些优秀学员进修深造,为延安大学医疗系培养稳定的后续力量。
  任崇本祖籍陕西商县,从小在西安长大,1947年考入国立西北大学医学院,也就是后来的西安医学院。他大四的时候,因为学校缺乏教学管理人员,于1951年提前毕业留在学校教务处工作。没想到在西安医学院工作八年之后,他又被抽调到延安大学医疗系筹建小组,并正式担任延安大学医疗系教务秘书。
  此时,延安大学是一个什么样的情况,任崇本和筹建小组的其他同事一无所知。
  当时,从西安到延安交通非常不便,十来天买不到车票是经常有的事。好在前一年的10月份,西安到延安的民航已经通航。西安医学院立即决定让任崇本坐飞机去延安大学衔接。
  以前从来没有坐过飞机的任崇本,凭借单位的介绍信坐着绿色双翼的“安二”型客机来到了延安。主持延安大学工作的党委副书记李森桂对任崇本的到来热烈欢迎。
  任崇本向延安大学汇报了当时大家最为关切的三个怎么办:当下的老师怎么办、未来的老师怎么办、实验室怎么办,延安大学完全同意。
  在延安,延安地委决定调时任延安专区人民医院院长的曲江春到延安大学,担任医疗系副主任,主持筹建工作。
  曲江春的任命书是8月4日才下来的,这时候1959年的高考已经结束。曲江春赶到西安,在西安医学院教务长王云鹏的帮助下,为延安大学医疗系录取了45名学生。
  刘志忠回忆,1959年9月13日,西安医学院用一辆大卡车拉着支援延安大学医疗系的教学设备和开学后就要上课的教师,前往延安。当时,西安医学院解剖教研组仅有的一台德国造切脑刀,也被装在这台车上。
  车上的教师有:化学教师刘茨伯、生物老师郭士雄、解剖教师房台生、物理老师戴锡光和技术员刘志忠、刘胜家等。到延安后,李森桂特意委托曲江春在南关的五食堂,请六人吃了一顿饭。
  2
  教师紧缺的燃眉之急解决了,经陕西省卫生厅和高教局同意,从西安医学院21期毕业生中为延安大学选拔的教师名单也出来了,他们是:王尧、陈祖芬、刘建伯、王淑珍、张明华、陈家玲、刘作屏、乔幼薇等人。后来,又从第22期、23期、25期中选拔了毕华银、孔祥蓁等人,这些被选中的同学分别被派往北京、上海、西安等地的医学院校进修,进修期满后再回延安大学担任教学工作。
  西安医学院被选拔到延安大学工作的每一位同学,都是专业知识扎实、作风朴实坚韧、品学兼优的好学生,当时他们正在筹划着自己毕业后的工作蓝图,没有想到一纸通知,改变了他们的人生轨迹。
  在这些同学中,有些人对陕北一无所知,有的人对陕北格外熟悉,每一个人面对这个决定的反应是不一样的。
  刘建伯显得比较平静与淡泊,对于陕北他实在是太熟悉了。12年前他还是西北野战军一名战士的时候,就随着部队转战陕北,陕北的许多个山沟沟里都留下了他和战友们的足迹,他的一些战友甚至在那里献出了生命。
  他默默地收拾好行囊,做好了随时出发去延安的准备。
  刘建伯的家乡在榆林镇川,他于1946秋天考入陕甘宁边区米脂中学,没想到还没有上几个月的学,胡宗南于1947年春天悍然进攻陕甘宁边区,14岁多一点的他毅然投笔从戎,随西北野战军第一纵队卫生部转战陕北。
  陕北全境解放之后,他又随着部队一路向南、向西,参加了解放宝鸡、解放兰州的战斗,最后一直打到青海腹地的柴达木盆地。
  刘建伯回忆,在长途奔袭柴达木的时候,他和战友们露宿在草原雪海,真正体会到寒夜刺骨天难明的滋味,他们在积雪之下寻找到的一丁点牛粪,也舍不得使用,等待天亮以后用它生火做饭。
  1952年,刘建伯所在的部队集体转业,他被分配在青海省中山医院,也就是后来的青海省人民医院。为了把被战争耽误的时间夺回来,他抓住一切机会刻苦学习,终于在1954年考上了西安医学院。
  作为陕北黄土高原腹地走出去的优秀青年,在踏遍大半个西北之后,刘建伯又带着一身的医疗专业技术回来了,这一回来他就再也没有离开,直到生命的最后一息,终生奋战在延安的医疗战线上。
   3
  医疗系长远的教学力量,将由刘建伯和他的同学们来担任,然而医疗系不像其他系,它需要相当数量的实验室及其他教学辅助人员,这些人该怎么解决呢?
  延安专区文教局想到了一个办法,他们从这一年被延安卫校录取的学生中,挑选了15名优秀的学生转到延安大学,然后再由延安大学送到西安医学院培养。为了公平选拔最优秀的学生,这15人中延安、富县、洛川各5人。
  时年17岁的孟白在近六十年后的今天依然清晰地记得,1959年夏天,她先是接到了延安卫校的录取通知书,三天之后又接到了延安大学的录取通知书,这令她倍感兴奋。按照通知书上的要求,农历八月十五那一天她离开家乡,来到延安大学人事处报到,报到的当天在二斋的窑洞里休息了一晚,第二天就和王素云、马合等同学一起南下了。
  他们在到达西安医学院之后,一边和西医的学生一起上课,一边根据不同的专业,在各自不同的教研室学习实验技术。
  孟白被分配到组织胚胎教研室,王素云被分配在微生物教研室,马合被分配到病理解剖教研室,各教研室为他们每一个人准备了非常周密的学习计划,并有专人负责。
  这批被延安大学医疗系送到西安医学院定向培养的实验人员学习非常认真,他们知道自己学习结束回到延安之后,必须独当一面,所以想尽办法克服专业基础知识薄弱、时间紧、学习量大等各种困难,严格要求自己,力求尽善尽美。
  孟白和王素云等人虽然是同时进入西安医学院学习的,却没有同时离开西安医学院。原来延安大学医疗系1959级的学生先开的是理论课,待到需要实验课了,相应专业的实验员才结束在西安的学习回延安准备实验。
  王素云在1960年11月,和另一位同学一起结束学习回到延安准备实验,因为1961年3月,微生物教研室就要开课了。
  当时医疗系的实验室在二斋二层的中段和北端,实验需要大量的玻璃器皿,学校还没有自来水,王素云和同事们从水井里接上水,圪蹴在地上一个一个地洗玻璃器皿,洗好之后再用高压锅消毒。
  当时人员紧缺,有的工作又不是一个人能完成的,比如组织胚胎动物麻醉、微生物的采血等都需要协作完成,大家在做好本职工作的同时,只要有同事需要,就立即主动前去帮忙,甚至只要工作需要,不是自己教研室的工作,也主动承担。这样一来不但增进了团结,也增加了互相学习的机会,增长了独当一面的能力。后来实验室人员精简,他们也能顺利的承担起其他相近科室的实验室工作,使医疗系的实验室逐渐完善,保证了实验室教学工作顺利完成。
  医疗系1959级的班主任是张明华和崔光石,在这个班当中,来自陕北的学生占到三分之一,关中及陕南的学生占到三分之二。
  据曲江春回忆,外地的学生初到延安,生活很不习惯,加之教师来自西安,本系没有名牌教授,一些学生不太安心。
  为了稳定住学生的学习热情,学校一边邀请杨步浩等陕甘宁边区时的英雄模范来校作报告,一边组织同学们走出校门,走到杨家岭、枣园等革命旧址参观,用延安特有的歌声化解同学们的困惑,激发起大家战胜困难的豪情。
  4
  从西安医学院来的刘茨伯,不但给医疗系的学生上课,同时还要给延安大学化学系的学生上课,深受学生们喜爱。不过他是援助性质,不像任崇本,从此彻底告别西安,扎根延安,直到在延安医学院退休。
  在刘茨伯返回西安的时候,也有人在奔赴延安的路上。
  1960年,从小生活在西安的侯喜安,从西北大学生物系动物学专业毕业,被分配到延安大学医疗系医用生物学教研室担任教师。他和徐汉昌合住在红砖楼的一间小窑洞里,冬天只有一个炭盆取暖,常年吃的是大白菜和小米煮的稠稀饭,主食是玉米和高粱面馍,基本见不到大米和白面。
  医疗系教师绝大多数像侯喜安一样来自上海等南方的大城市,自小家境优越,北方粗粮为主的饮食与简陋的住所考验着每一个人。
  但是最大的困难,还是来自于工作。成立刚刚一年的医疗系,几乎没有什么教学设备,几个教研室共用一个实验室,每一个教师,既要自己编写讲义,上讲台讲课,还要去实验室带实验。有的教研室没有技术员,教师就亲自去做技术工作,实验室没有标本,教师自己动手做标本。常常是有课的时候上课,没课的时候就在实验室里做标本,或是进行其他技术工作。
  这种情况在医疗系一直持续了很多年。
  1962年从西安医学院调来的赵润芝,对当年做动物标本的情况,至今记忆犹新。
  当时做实验没有蛙,她就领着孩子,晚上提上马灯,拿条麻袋去西河沟里捉蛙;没有狗,就自己掏钱去杨家岭老乡家里买。
  到延安大学时,赵润芝33岁,已经是三个孩子的母亲。但是组织一声令下,她立即义无反顾地奔赴延安,直到退休。
  1962年,和赵润芝(药理学)一起从西安医学院调到延安大学的还有邓杰(病理学)、王竹荪(生理学)、李元昶(病理生理学)、王正耀(解剖学)等四位年富力强、功底扎实,在西安医学院已经独当一面的青年教师。
  在他们到来前后,王尧、陈祖芬、刘建伯、陈家玲、张明华、刘作屏、乔幼薇、王淑珍、毕华银、孔祥蓁等人先后进修结束,医疗系的教师队伍逐渐成型。
  为了加强临床实践教学,陕西省卫生厅和高教局,又先后给医疗系调来富有丰富临床经验的医生,主要有外科马振虎、魏俊峰、任克义、马静、陈友明;内科林贞、杨菊平、张国麟、李卓孙;儿科周福荫、焦家荣;妇科周诗、姚雪琴;耳鼻喉科康占德;皮肤科刘英等,这些人中的大多数,后来都是延安地区医疗卫生界有名的权威专家。
  1964年4月25日,延安大学医疗系改称医学系。三个月后,医学系的第一届学生顺利毕业。延安大学医学系开始了此后20年的稳定发展,为陕北地区的医疗卫生事业培养出大批骨干,极大地改善了陕北地区落后的医疗卫生状况,在陕北医疗卫生事业发展史上写下浓重的一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