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9岁的贵州黔东南州天柱县侗族汉子肖锦生,从17岁开始到现在累计放映2.5万余场电影,走遍了周边136个村寨,行程近38万公里。42年来,他借助电影推动了农村精神文明建设,点亮了乡村的夜生活,也成就了自己的“光影人生。”
1976年,17岁的肖锦生来到贵州省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天柱县电影管理站实习工作。从此,他走上了放电影的光影生涯。现在肖锦生家里珍藏着一台老式16毫米长江牌胶片电影放映机,有人曾经出价2万元想买走,被他婉拒。除了珍藏的放映机外,他还有另一部16毫米的胶片电影放映机,至今还能放出电影来。
随着“送文化下乡”活动的持续开展,辗转山村、翻山涉水放电影的任务也越来越重。漫漫山路危险重重,如果遇上狂风暴雨,特别容易引发泥石流。最危险的是大雾弥漫的天气,有一次车到悬崖跟前才发现前面就是悬崖,幸好车速不快,肖锦生已经记不清下乡放映途中遭遇过多少次险情了。
黔东南州天柱县以山地为主,地形复杂。近年来,天柱县乡乡都通了公路,但仍有一些偏远的地区和海拔较高的地方,来往路途仍然十分艰苦。“每次外出要挑一百多斤重的器材,经常要走山路,滑倒摔跤是常事,有时必须冒雨前行,有时要冒着酷热放映。”过去放电影时的艰难情景,肖锦生仍历历在目。
只要约定了时间放映,肖锦生就会风雨无阻准时赶到村里。他说,尽管现在电视、网络已经普及,但村民还是喜欢聚在一起看电影的这种氛围!目前放映较多的是一些畜牧养殖等科普知识、消防逃生等安全生产内容以及故事性的内容,村民非常喜欢这些电影。
在多年的工作中,肖锦生常常会征求村民的意见,了解村民的想法,再选择放适合的电影,因此他与许多村民成了熟人,甚至是好朋友。
来看电影的少数村民对普通话不是太懂,在电影放映前,肖锦生总是用侗语将电影的大概剧情向他们作个简单介绍。在放映时,他不时根据画面,向村民解说剧意,让村民听得懂、看得明白。
在过去的42年里,肖锦生平均每个月要放映50场电影,每年放映的行程大约9000公里,前后更换了8台放映机,先后受到省、州、县广电局的表彰,获得优秀放映员表彰4次,被评为放映先进工作者5次。从肩挑到摩托车拉再到放映车,无论山路崎岖还是寒风刺骨,肖锦生依旧行走在放映电影的路途上。面对未来,肖锦生说:“我放了一辈子电影,这不仅是我的工作,还是我的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