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07版
发布日期:
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 授之以渔不如授之以欲
延安保小 刘耀丽
  教育有三个境界:授之以鱼、授之以渔、授之以欲。前者是机械重复,学生无法由此及彼,举一反三。中间是注重方法,解题能力大有提升,但学生始终处于被动吸收的地位。后者是激发欲望,突出自我,学生完全自愿、主动,真正做到积极探索,忘我学习。
  我们的课堂一度以“授之以渔”代替“授之以鱼”,前者是方法的渗透,后者是知识的传递;前者是启发诱导,后者是灌输强制。如果课堂是一个舞台,那么“授之以鱼”中老师无疑是主角,学生是配角;“授之以渔”有所进步,老师无疑是导演,学生则是主角。学生的主动性和兴趣决定了学习的水平和学习效果,只有有了学习的愿望,才可以找到学习的方法。也就是所说的“授人以‘渔’,不如授人以‘欲’”。“欲”即欲望、兴趣。教给学生学习的方法,还不如培养学生对学习的兴趣和欲望。
  要培养学生的“欲”,为师者就必须认识了解学生的兴趣与乐趣。“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这句话让我们为师者更能深刻地感受到了它的分量。在中、小学特定的教育阶段,面对的是一群天真活泼、率性而为的孩子,他们好动,容易分心,情绪不稳定,容易产生畏难、消极的情绪。那么如何对这样一个群体进行立竿见影的教学,吸引他们去学习知识,无形当中就把如何培养学生兴趣的问题提上了解决的首要。不喜欢,没兴趣,在这种心理下哪怕成年人都很难去学习,何况是群稚气未退、懵懵懂懂的少年儿童!只有让他们喜欢上学习,喜欢上某种教学模式,他们才会被所学知识牢牢地抓住,充分接受、理解其传达出的学习信息。
  为师者明确了这个“授人以渔,不如授人以欲”的道理,就要把学生看作学习的建构者,摈弃学生是知识容器的错误理念,善于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欲望,让学生变被动为主动,不断提升主动探求的欲望和能力,我们的教学就会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我们的教育才会充满生机和活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