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警与戒毒学员共同开展读书分享活动 本报记者 班姣
编者按:今年是改革开放40周年,为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对全国政法工作作出的重要批示精神,全面展示改革开放40年,尤其是近年来我市政法工作取得的新成就,近期,本刊将陆续推出延安政法工作亮点巡礼系列报道,突显我市政法队伍在延安法治建设中的探索和创新,不断总结政法工作的“延安经验”,努力将全市政法宣传工作推入到一个新的阶段。敬请广大读者关注。
早晨6点30分,随着一声哨响,市公安局强制隔离戒毒所的戒毒人员新的一天又开始了。洗漱、早操、早饭……一切有条不紊地进行着。5月14日,记者走进该戒毒所大门,见到了与想象中截然不同的景象。
出所不出所
分数说了算 在管教民警马小玉的带领下,存了随身携带的物品,穿过一扇铁门,就进入了戒毒所,马小玉指着墙上一面偌大的浮雕画告诉记者,这些都是戒毒人员创作的,只见浮雕上有曙光、有宝塔、有人文初祖,俨然一幅美丽画卷。
马小玉告诉记者:所里会给有特长的戒毒人员提供平台,发挥自己的特长,一来可以重拾他们对生活的信心,二来可以转移他们的注意力,忘掉毒品。而这些创作,都会为他们考核加分。
马小玉所说的加分,就是戒毒所2016年以来一直运行的《延安市强制隔离戒毒所戒毒人员量化考核办法》,涵盖戒毒人员内务卫生、言行举止、康复劳动、遵规守纪、文体表现等8个方面16类内容的考核,将戒毒人员入所后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全部纳入量化考核,考核结果直接衡量矫治水平,考核分值直接决定提前解除强制隔离戒毒时间。在男病区、厂房、阅览室,记者分别见到了不同的戒毒人员,他们有的在整理档案,有的在埋头创作,所有正常范围内的工作都会为他们加分,等到满了2400分,意味着他们就会出所。
“来之前,我完全没有想到这里的环境是这样的,所有的东西都是崭新的,管教民警对我们的照顾更是无微不至。”戒毒学员段某告诉记者,是管教民警悉心的照顾和教育矫治,加上好的制度引导和约束,才让她逐渐走出泥潭。
段某原是一名石油工人,由于受环境影响,13年前第一次吸食毒品,直至2017年,段某被送进戒毒所强制戒毒,在所内,管教民警们经常与段某谈心,分析毒品的危害,帮她重新树立生活的信心,段某深受感动,积极配合治疗,逐渐找回了最初的自己。现在,段某是所里表现较为突出的学员,平时积极配合和帮助管教民警开展工作,参与所内大小活动。
下个月,表现良好的段某将积够2400分,提前回归社会,她打算出去后调理好身体,争取要个孩子,开始新的生活。
倾注“真情”良药
帮助病员回归正常生活
在戒毒所一楼大厅里,记者看到了一面荣誉墙,大大小小的奖状和锦旗挂满了墙面。马小玉告诉记者,每一面锦旗的背后都有一个感人的故事。马小玉指着一块印有“人生导师指路明灯”的锦旗给记者讲述。3月6日,已出所人员肖某某带着印有“人生导师指路明灯”内容的锦旗和一封感谢信,送给了戒毒所所长王文翔和政委高让,并与政委高让及部分所领导座谈交流。
肖某某2016年9月进入戒毒所戒毒。入所初期,由于妻子果断与其离婚,加之母亲患病,致使肖某某心理颓废,思想负担极重。所长王文翔、政委高让带领管教大队根据肖某某情况研究制订了矫治方案,及时关注其身心情况,高让多次与其促膝谈心,晓之以理、动之以情地对他进行引导帮助,安排肖某某与母亲进行远程视频会见,帮助他放下思想包袱,同时根据其特点,提供平台,让他充分发挥自身文学方面特长。在所期间,肖某某多篇稿件被所办《新路报》采用,自身才能的展示、自我价值的充分发挥,使肖某某生活信心提高,矫治决心增强,成为了一名综合表现优异的戒毒人员。戒毒成功出所后,肖某某已顺利就业,开始了全新的生活。
“一年多的强制隔离戒毒,对于很多人来说,也许是一场噩梦亦或许是一生的耻辱,但是对于我来说,却是宝贵的经历,因为一年多以来在所接受的教育,让我幡然醒悟,找到了生活的方向,懂得了人生的价值,知晓了作为一个男人该如何立于天地之间。现在,我的人生将翻开崭新的一页,而这个人生路上的重大转折,源于所领导班子及民警的帮助,我永远铭记于心。”在座谈会上,肖某某真切地说。
记者了解到,肖某某成功戒毒一例只是该所戒毒矫治工作的缩影。长期以来,该所坚持“矫其行不如正其心”的理念,在严格规范文明执法的基础上,用心教育,倾注“真情”良药,注重通过让每名戒毒人员发挥特长助其树立生活自信,激发戒毒人员矫治内动力,帮助一个又一个原本支离破碎的家庭重现幸福团圆。
“我们始终把戒毒学员当成自己的学生、朋友,而不是犯人看待,也绝不允许管教民警对学员有任何的歧视。”强制隔离戒毒所二大队大队长张路表示。
据介绍,新入所的戒毒学员往往毒瘾未退,神志不清,面对戒毒所监管的陌生环境难以适应,抵抗情绪很强。这时,管教民警会在24小时内与其进行面对面谈话,从戒毒学员的年龄、家庭状况、详细住址等细节入手与其交谈,并向其讲解所内的生活制度、行为规范等,使其思想稳定,逐步适应所内环境。
治疗上,该所严格按照戒毒流程,对戒毒人员实施有针对性的生理脱毒治疗、心理康复治疗和身体恢复训练。医护人员实行24小时值班制度。
生活上,管教民警严格落实戒毒学员一日生活制度,逐步规范学员们的生活习性,重新培养良好生活习惯。
张路笑言:“凡是来我们这里的病员,出去的时候都变白变胖了。”
打造多彩监所文化
帮助学员回归社会 科学、系统的治疗和人性化管教,让更多的学员像段某一样主动改变自己,也形成了强制隔离戒毒所阳光向上、丰富多彩的监所文化。
在会议室内,记者看到了正在上茶艺课的病员,茶艺师耐心细致的讲解,加上一系列专业的实际操作,吸引了在座的学员,他们时而拿笔记录,时而模仿练习。
马小玉告诉记者,吸毒人员沾染毒品后,身体素质普遍大大下降,回归社会后难以就业,导致复吸率升高。针对这种现象,戒毒所积极借力社会资源,以提升戒毒学员生存能力、掌握一技之长为出发点,和市人社局合作,搭建技能培训就业平台,开设美甲、茶艺培训课程。5月10日,首期技能培训班已正式开班,50余名戒毒人员参加培训,培训结束后,将组织他们参加技能资格考试,合格者可以获得技能证书,这在全省尚属首例。
随着马小玉的步伐,记者全面体验了这所布局合理、设施完备、功能齐全的现代化戒毒场所。所内分设办公区、生活区、男戒毒区、女戒毒区、医疗区、体能训练区、康复劳动区等区域,配备心电图机、医药室等医疗设备,设置有图书阅览室、技能培训室、视频探视室、总控室、浴室等功能用房,为戒毒人员提供良好的生活、医疗、学习、康复环境。
在病区内,每一间宿舍都干净整洁,物品摆放有序,通往上铺的每一层台阶都被绑上海绵垫,在每一个床铺上都贴有病员信息二维码,手机一扫,病员的个人信息、既往病例全都一目了然。
为了解决戒毒人员亲属探视距离远、开销大的问题,该所在2016年5月份开通了“远程视频探视制度”,方便了戒毒人员和亲属之间的感情交流。除了视频约见,还建立了微信公众平台,主要推送禁毒戒毒的相关法律法规、管理教育矫治、疾病救治等信息,以及关于戒毒所的最新动态和戒毒人员的恢复情况,通过公开透明,更好地让戒毒人员家属随时了解亲人在戒毒所里的所有情况。
除此之外,创办《新路报》、开设“戒毒之声”广播、创办“国学讲堂”、主办读书分享会、成立篮球队……都已成为所内的日常文化生活。
今年的母亲节,所里开展“母爱如衫、妈妈我爱你”主题感恩活动,邀请部分戒毒人员母亲走进戒毒病区,通过戒毒人员自编自演的文艺演出,表达自己的忏悔自责和戒除毒瘾的决心。许多学员都表示,感受到了久违的家的温暖。“在我的想象中,戒毒所是灰暗的、冷冰冰的,高高的围墙内透不进一丝阳光。接触以后才发现,这里是那么温暖。有这么好的环境,我们有什么理由不好好改造、学习呢?”段某感慨地说。
“我们所做的工作思路是抓党建促队建,大胆创新运行模式,提倡人性化管理。”所长王文翔说:“在两年的时间里,我们队伍没有任何违纪发生,未收到一起病员的家属投诉。病区内无打架斗殴,无自伤、自残的事情发生,未发生一起违禁物品流入事件。可以说,戒毒所全体民警为延安社会治安稳定大局,尽了自己应尽的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