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03版
发布日期:
精准扶贫的延安路径
采得百花蜜 酿出甘甜来
——富县大力发展中蜂产业助力脱贫攻坚
  通讯员 杨莉 本报记者 李星棋
  近年来,富县大力发展绿色产业,塬面群众依靠苹果产业生活富裕了,而川道群众以种植粮食作物和打工为主,尚未形成稳定的增收产业。为此,富县农业局利用境内植被良好,林草茂密、海拔高、温差大,植物品种繁多,有多种中药材等得天独厚的自然资源优势,抽调人员,经过多方考察,多次调研,最终将中蜂养殖确定为富县脱贫攻坚的特色产业,截至目前,全县中蜂养殖户达819户,其中贫困户188户。
  为了带动更多的贫困户参与,县委、县政府成立了由主管副县长任组长的中蜂养殖产业推进工作领导小组,同时,农业局成立了中蜂产业推进工作指导组,通过党建引领、政府带动的形式,初步形成“政府+合作社+蜂农”的发展模式,有效推进了全县中蜂产业的发展。
  村上办起了养蜂合作社
  “以前养蜂没有利润,就靠做点小生意赚钱养家,这几年生意不好做了,一年挣不了多少钱,去年县农业局给我送来50个蜂箱,推荐我去宝鸡、四川阿坝等地学习,到年底我收入了5万元,今年的目标是20万元。”王学昌信心十足地说。
  王学昌算了一笔账,目前他有167箱中蜂,其中,产量高的每箱每次可摇20斤蜜,一年可摇蜜2次,一斤蜂蜜50元,如果不受气候条件影响的话,保守预计,一年下来就是20万元。加之从去年开始筹备,今年初见成效的中蜂育王基地,目前有五箱育王箱,每箱可育30—40个蜂王,蜂王种类繁多,均价每只100元—200元不等,这样算下来,王学昌的收入很可观。
  王学昌和蜜蜂的故事,要从27年前说起,90年代的农村,几乎家家户户都有几窝土蜂,从小就对蜜蜂很感兴趣的王学昌,高中刚毕业,就开始了自己的养蜂之路。起初,因为没有技术,养蜂并没有给王学昌带来效益,但他始终没有放弃对养蜂技术的钻研和学习,就这样,他一边养蜂一边学技术。
  直到去年3月份,县农业局领导了解到王学昌的事情后,决定在茶坊街道办事处白龙沟村畔上组成立了“富县中蜂养殖专业合作社”,由时任村委会主任的王学昌担任社长。今年,为了能全身心投入到中蜂养殖中,他辞掉了村委会主任的职务。
  如今,合作社的蜂蜜种类繁多,有五倍子蜜、狼牙蜜、枣花蜜、苹果蜜、黑刺蜜等,后季还有野菊蜜,蜜源充足,加之受地理位置和气候优势的影响,经过检测,所酿蜂蜜含有丰富的有机酸、蛋白质等多种营养成分。
  自己有了技术,有了收入,王学昌第一时间想到的就是贫困户,他主动上门动员贫困户加入合作社,和他一起来干这份“甜蜜的事业”。
  据了解,合作社已纳入贫困户67户,覆盖率达茶坊街道办事处贫困户的85%,王学昌不仅免费给贫困户提供蜂王,还免费上门技术服务,黄甫店村的高举珍、西沟门村的李富军等合作社里的贫困户,都通过养蜂得到了实实在在的利润。
  值得一提的是,从去年4月份到现在,王学昌这位“土专家”,已为富县中蜂养殖户培训60余次。
  学好技术才能带来好收益
  “几滴风油精就能并群,太简单了。”
  “新手购买不要超过10群,最好以5—10群为主。”
  “韭菜和糖水能治蜂箱里的蚂蚁,又学到了一个新技术。”
  ……
  培训会后,学员们热闹地讨论自己学到的新技术。
  为了提高蜂农养蜂技术水平,使中蜂产业健康有序地发展,县农业局特邀国家蜂产业协会专家余林生和祁文忠教授对蜂农进行统一培训,并现场观摩指导。
  另外,农业局还聘请了当地4位有经验的养蜂“土专家”,深入各乡镇(街道)、便民服务中心、养蜂专业合作社、家庭农场,对养殖户进行技术指导,解决养蜂过程中的技术难点。
  今年4月份,县农业局组织带领中蜂养殖班的初级职业农民、养蜂大户及贫困户80余人赴外地中蜂养殖试验站参加中蜂育王技术培训会。截至目前,累计培训蜂农1648人次,发放技术资料1500余份,书籍500余套。
  除了技术方面的支持,富县还先后出台了《富县人民政府关于设立中蜂养殖保护区的通告》《关于加强中华蜜蜂养殖保护区管理的通告》,确定了中蜂养殖保护区,设立警示牌17块,通过发放传单、悬挂横幅等多种形式宣传中蜂养殖政策法规,并会同相关部门,对进入保护区内的意蜂养殖户予以劝离。
  为了更加详细地了解中蜂产业发展情况,县农业局相关负责人、技术员本着“一户都不能少”的原则,对全县中蜂养殖户进行了为期三天的摸底走访,倾听蜂农的心声和困难,给予耐心地指导。
  “脱贫攻坚是全县广大贫困群众的迫切愿望,作为一名农业工作者,必须把脱贫责任扛在肩上,发展特色产业,是农业工作的重中之重,中蜂养殖这份‘甜蜜的事业’老少皆宜,农业局将会继续加大扶持力度,尽全力使贫困户人人有技术,人人懂技术,确保小康路上一个都不能掉队。”该县农业局局长贾宝森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