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01版
发布日期:
梁家河的生态变迁
本报记者 郑鹏 通讯员 李鹏
鸟瞰梁家河环线生态果园
梁家河生态果园
  梁家河,曾是一个默默无闻的村落,“贫穷”与“落后”是它的代名词。1969年,北京知青的到来,打破了这里的静谧。40多年来,梁家河的面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山变绿了,水变清了,万亩生态苹果园还给农民带来了可观的收入。
  “靠天吃饭靠不上”
  坐着电瓶车走在通往梁家河的路上,新绿、嫩绿、鲜绿、翠绿,满眼的绿色,海一样地漫向记者,真让人心醉。“一水护田将绿绕,两山排闼送青来”的诗句不由得涌上心头。“以前的梁家河,山头就像黄馍馍一样光,除了黄土啥也没有,只要一下雨,泥糊子流得到处都是;现在你再看我们的梁家河,山上到处都是树,就像戏里唱的一样,想找到没绿的地方都难。”记者看得正痴,梁家河村党支部书记巩保雄的一句话将记者拉回了现实。
  巩保雄说,以前梁家河是有河不见水,有山不长树,农民种地是靠天吃饭,可是靠天吃饭靠不上,农民一年下来挣不了多少钱。1999年,退耕还林开始,梁家河是延川县第一批一次性退耕还林试点村。为了执行退耕还林政策,当时的村支书石春阳动了不少脑筋。他一边向村民宣传政策,一边动员村民退耕种草,并在自己的地里率先种上了苜蓿。可村里有一户人家却固执地照样种了向日葵。“不能让一家影响了政策执行。”石春阳天天站在这户人家地里,苦口婆心地做工作,最后这家人终于砍掉了向日葵,种上了苜蓿。那一年,全村退耕1532亩,一次性完成了退耕任务。几年后,梁家河像黄馍馍一样的山头都长出了绿叶叶,光秃秃的群山上木已成林,曾经灰头土脸的坡坡洼洼披上了绿装,梁家河实现了由黄到绿的转变。山上的水土不再流失,坝地1亩的产量等于山地5亩的产量,苦轻还打粮多。
  退耕还林是人们利用土地方式的一次转变,也使梁家河人的生产、生活方式发生了根本性转变。2007年,乡亲们给在上海任职的习近平写了信,分享自己的喜悦。习近平在给村民的回信中说,得知梁家河山变绿了、水变清了,生活水平有了很大提高,他感到非常高兴。他还鼓励乡亲们在党的富民政策指引下、在村党支部和村委会的带领下,通过共同努力,生活过得一天比一天好。
  “生态产业带才是小康路”
  2008年,当时的村支书找到张卫庞,告诉他说木军塬上的地准备退耕,要搞经济林,问张卫庞愿不愿意在自己的地里栽苹果。“早都想栽了,要不是你们一开始不让塬地退耕,我早都栽上苹果了,还能不愿意?”张卫庞按捺不住内心的喜悦,在自己的10亩承包地里全栽了苹果。当年,木军塬上共有120亩地退耕栽上了苹果树。
  种过烤烟养过鸡的张卫庞知道,抚育果树光靠力气是不行的,所以不论镇里举办技术培训、还是技术员到果园实地指导,他一次都不落下。通过刻苦学习,张卫庞熟练地掌握了果树各个生产环节的管理技能。2015年2月13日,习近平总书记来到梁家河村,了解到张卫庞的苹果园第一年挂果就收入2万元时,高兴地说,张卫庞发了!2015年,张卫庞的苹果卖了5万多元;2016年,张卫庞的苹果就卖了40万元。
  “我一人富不算富,只有梁家河的群众都富了,那才叫富!”2016年,张卫庞注册了延川县张卫庞苹果种植合作社,吸收了137户合作户;2017年,合作户达到379户。“各干各的弄不成事,只有让梁家河流域所有果农都加入合作社,形成真正的生态产业带,才能让更多的人走上小康之路。”
  张卫庞想到的,正是政府要做的。目前,位于延川县文安驿的梁家河环线万亩生态有机果园位已经形成,主要涉及梁家河、贺家河、白家塬、破石河、杜木塬5个行政村,果园面积达10630亩,其中挂果面积3600亩,产量4500吨,产值3420万元。万亩生态有机果园在各级党委、政府高度重视下,以市场为导向,从提高苹果的质量入手,走规模化、集约化、品牌化道路,有力地促进了苹果产业提质增效、转型升级。
   “尽我的本事看好林子”
  贺和林是梁家河的一名护林员,每天早晨他都要扛着工具翻过两座山梁巡山,查看林子里有没有火灾隐患或者是毁林现象的发生。不变的巡山工作也没有让他觉得乏味,走在林间,呼吸着新鲜的空气,看着满眼的绿色,反而让他觉得无比惬意。
  贺和林告诉记者,在他小时候,山上并没有什么树,春天的黄风经常刮得人睁不开眼睛,夏天的雨经常让村里铺满黄泥。后来的退耕还林让山上长满了树,黄风不见了,黄泥也没有了,他觉得村子变美了,再后来他就成了护林员。“现在我们梁家河的林子可好了,里面最粗的树直径都有六七寸,林子里野兔野鸡随时都能见到,这在以前根本就别想。”
  林子长起来了,村民也认识到了有林子的好处,毁林的情况渐渐没有了。现在,贺和林最担心的就是山火,每年清明节和春节期间都是他最担心的日子,他要保证村民们祭祀后的坟头没有一点火星才离开。
  今年正月十八,让贺和林最担心的事发生了,巡山时,他发现一处山林着火了。由于是刚刚着火,火势不是很大。将火情上报后,贺和林考虑,在等消防人员的时间里,火会越烧越大,不如一边等消防人员一边灭火。打定主意后,他赶紧找到离火场最近的一户人家,叫来人帮忙灭火。通过两个人的共同努力,在消防人员赶来之前,火就被扑灭了。他们俩又仔细检查了一遍,确认没有一棵树被烧死、也不存在复燃的隐患后,才各自回家。看着贺和林疲惫的身影、满身的灰尘和被熏得漆黑的脸庞,妻子心疼地埋怨他太过拼命。贺和林却说,“既然当上了护林员,我就要尽本事把这片林子护好。”
  在梁家河,还有着和贺和林一样的4名护林员,他们管护着梁家河流域5590亩的退耕还林成果和10721亩其余林地。每天定点巡逻、发现情况及时上报,是他工作的全部。但就是这看似简单的工作,梁家河的绿色长城才得以建成,梁家河的绿色才愈加葱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