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05版
发布日期:
重现古镇风韵 绽放发展新姿
——子长县安定镇旧城改造工作小记
  通讯员 王东东 本报记者 常青
  日前,记者来到正在建设中的安定文化旅游名镇,看到一座座仿古建筑拔地而起,一孔孔民居也进行了仿古修葺,砖瓦构筑成的房舍,飘逸着一种古韵。古镇到处一片繁忙景象,临街仿古改造、旧县衙改造,古院落修复等项目都在有序推进,每一条小巷都有工人们忙碌的身影。整个安定古镇正在华丽变身,明清时的历史记忆正在复活。
  安定镇人大主席石志宏告诉记者,安定镇拥有深厚的历史底蕴。据记载,安定汉设安定寨,宋康定元年(1040年)设安定堡,元宪宗二年(1252年)置安定县,是古丝绸之路北线最著名的商贸物流中心,境内有各种文物点114处。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被誉为“第二敦煌”的钟山石窟也坐落于此。当然,安定古镇还素有“翠山献屏拱、河水环澜、西塞要径”之称,拥有得天独厚的自然人文景观。
  2013年,安定镇被省委、省政府确定为全省31个文化旅游名镇之一。该镇抓住大好机遇,以大气魄绘就大蓝图、以大手笔推进大建设,捆绑各类资金推进古镇保护和利用工作,充分展现古镇新姿,使之成为子长县经济发展与古镇旅游完美结合的典范。截至目前,该镇共建立了66个总投资26.6795亿元的项目库,已实施项目33个,完成投资9.7亿元,其中今年完成投资2.1亿元。
  “古镇改造要避免千篇一律、千城一面,要想办法做出自己的特色。”安定镇镇长张金虎说,“要突出保护,即保护古迹、保护文化、保护古镇的原始风貌,努力追求‘原汁原味’,对其内部功能进行完善,更好地继承古镇的历史文化积淀。”据悉,安定古镇将按照《安定县志》清道光年间的《安定城池平面布局图》重建,仿当地明清时期建筑风格。未来人们看到的安定古镇建筑群,是具有陕北特色的窑洞建筑,而不是一般的仿古建筑。对于修复中涉及的文物古迹,省文化遗产研究院进行了划点,其中明清建筑有86处,将重点保护。对于1969年以前的建筑,以加固维修为主;对于1969年以后的建筑,将进行拆迁重建,使它们恢复明清时代的样子。
  站在古镇西门城墙处,隔河而望,一座现代化的新城映入眼帘。青砖灰瓦的小区拔地而起,卫生院、幼儿园、中学等配套项目已投入使用,新区道路、天然气输配站等正在加快推进。“加快新城区的建设,将原居住在古镇中的村民和单位搬迁,为古镇改造腾出空间,破解改造难题。”“出不了几个钱,我就能分得一套100平方米的房子,造价在19万元左右,连成本都远远不够,更何况还给我们安了门窗,通了水电气。”安定村村民崔栓高兴地说。
  对于沿街商铺,安定镇按照30年期限,与其签订租赁协议,解决其后顾之忧。已签订106户,拆除现代建筑354孔(间)。村民石毛告诉记者:“我有两间门面房,一间房租每月150元。我的房子是2000年建的,门面拆迁前就很破旧了。旧房换新房,房租也能翻两倍,我当然愿意了。”
  文化旅游名镇的建设,使得该镇文化生态游不断升温,也给当地百姓带来了致富的新希望。今年以来,慕名来安定旅游的人次已达到75万,接待团队230批次,较往年同期增长14%,实现旅游综合收入7000万元,较往年增长10%,可以说,日益繁荣的旅游业,使群众增收渠道进一步拓宽,初步形成了既有一定规模,又有安定特色的富民产业。
  “下一步,我们将加快建设进度,全镇充分挖掘安定镇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革命史实、民间传统文化,精心打造安定说书、剪纸、安定大鼓、子长唢呐、元宵灯会等文化品牌,到2020年逐步形成‘一河、两城、七区’的城镇空间形态,把这座饱经沧桑的千年古镇打造成独具陕北地域特色的历史文化名镇、服务设施完善的旅游名镇和经济强镇。”张金虎充满期待地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