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委通讯组 谷嫦瑜 通讯员 张甜
历尽天华成美景,风雨兼程四十载。在改革开放这一伟大历史进程中,地处陕西中部的黄陵县,也和中国强劲的改革脉搏一起跳动。40年风雨兼程,黄陵县委、县政府带领勤劳勇敢的13万守陵儿女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奋发图强,开拓进取,全县经济迅猛发展,人民生活明显改善,对外经贸日趋活跃,社会事业全面发展,实现了历史性巨大跨越。
特别是“十二五”以来,全县紧紧围绕建设“富裕生态和谐新黄陵”目标,强力实施“煤油化工强县、特色产业富民、文化旅游带动、城乡统筹发展”战略,县域经济社会迈出了科学发展的坚实步伐,先后获得“全国计划生育优质服务县”“全国绿化模范县”“全国卫生县城”“全国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合格县”等20余项国家和省级荣誉称号。2008起,该县连续三年位列“陕西省十强县”;2009年起,连续两年进入“西部百强县”;2018年,入围“中国最美县域”和“中国最具投资潜力特色魅力示范县200强”。2017年,全县完成生产总值117.2亿元,较1979年的2584.11万元增长450余倍;财政总收入25.75亿元,较1978年的233.1万元增长1100余倍;一般预算收入15.28亿元,招商引资到位资金47.75亿元,固定资产投资98.83亿元,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完成19.2亿元。
农业产业提质增效
十一届三中全会的胜利召开,使中国农民禁锢已久的生产积极性得到了空前激发,黄陵和全国其他地区一样,在改革春风的吹拂下,解放思想,深化改革,立足县域经济发展,不断加快农民增收步伐,取得了辉煌的成就。1981年,该县推行农村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农民开始自主安排生产,积极发展多种经营;1982年底,全县涌现出155个万斤粮户,6个万元户,人均收入千元以上的9户;1990年,全县实现农业总产值3932万元,农村经济收入1.01亿元,粮食产量4.1万吨,油料1380吨,水果总量6805吨。
近年来,黄陵县实施苹果特色产业大规模种植。按照“园区化、标准化、组织化、品牌化”的思路,走特色农业、精品农业、高效农业的路子,大力发展“一村一品、一乡一业”,启动实施“331”(3个省级、3个市级、1个县级)现代农业示范园区建设工程,推动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
7月28日,在桥山镇青和合作社,工作人员正在为果商储存的苹果装箱出售,运往外地售卖。黄陵苹果能够卖到好价钱,苹果冷藏库起到了关键作用。贫困户黄文生说:“我的苹果去年出库价格是每公斤7元。除去包装等费用,每公斤比原来多卖了3至4毛钱!”冷储的苹果卖出了好价钱,老黄当然高兴。
按照延安市苹果产业扶持标准,黄陵县制定了全县苹果产业后整理工作具体奖补办法。企业、合作社、大户在购置引进智能选果线、修建冷(气)库、建设集散市场、购置冷链运输公司车辆和功能苹果生产、个性化、小型化包装以及省外城市建立延安苹果专卖店等方面,政府都给予了相关财政补贴和信贷优惠政策,极大地提高了果农发展苹果产业致富的决心和信心。
2017年底,该县创建市级专业镇1个、专业村18个,省级现代农业园区2个、市级园区8个;全县苹果面积达到24万亩,果区农民人均果园面积达到3.5亩,苹果总产35.85万吨,优果率达到85%,果品储藏能力达到12万吨,新栽苹果、翡翠梨7000亩。全县农业总产值14.59亿元,城镇、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分别达到32764.59元、12534.09元,农民人均纯收入较1978年的52.9元增长230余倍。人民群众由温饱到小康,生产生活水平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工业经济快速增长
在桥山脚下,沮河之滨,有一座乌金小镇——店头镇。这里是黄陵县的经济中心,位于黄陵县城以西24公里处,辖16个村和两个城镇社区,镇域总面积487.5平方公里,总人口5.9万人,是陕西省重要的能源基地。2011年列入省级重点示范镇,2014年进入全国重点镇,2017年列入第二批全国特色小镇。
家住在店头镇的张先生说:“以前,我们店头镇就是个普通的小镇。80年代以后,煤炭工业在我镇迅速发展,现在我们镇上,高楼林立、生活品质高,真的是宜居又宜业。”
黄陵县矿产资源丰富,煤炭储量巨大,石油资源储量可观,是陕西煤炭能源化工基地。改革开放40年来,黄陵工业由煤炭“一枝独秀”,向煤能转化、石油开发、非能源加工制造多元发展战略性转变。
1980年,黄陵县贯彻落实中央“调整、改革、整顿、提高”八字方针,调整工业内部结构,将资源优势转化为商品优势,使全县工业生产跨入一个新时代。1981年,全县工业总产值1999万元。随着改革的不断崛起,以煤炭为主的黄陵工业迅速发展,1985年末全县有各类工矿企业247个,年产原煤100多万吨,工业总产值达4224.13万元,比1981年增长110.1%。“十二五”期间,黄陵县按照“大企业引领、大项目支撑、大园区承载”的思路,坚持走新型工业化和循环经济之路,规划建成黄陵循环经济资源综合利用园区和黄陵科技产业园区。黄陵循环经济资源综合利用园区被省政府评为县域工业集中区发展先进单位,入驻规模以上企业38家,占地面积1200亩的黄陵科技产业园区被确定为省级重点建设县域工业集中区。2017年,全县生产原煤3028.64万吨、焦炭133万吨、玻璃微珠2300吨,发电37.5亿度,生产原油9.5万吨,工业总产值达195.45亿元,较1978年的1087.63万元增长近2000千倍。
旅游产业蓬勃发展
“Lookatme!”9月24日,从西安过来的导游小李正忙着帮她的客人和黄帝陵景区身着汉服的工作人员合影留念。小李告诉记者,她今天带的是一支来自新加坡的旅游团队,这些客人这次是专门来陕西旅游,到黄帝陵祭祀祖先的,他们都很喜欢这里的自然环境和传统文化,体验式旅游才是最好的旅游。
今年的黄帝陵中秋祈福圆梦节活动可谓是精彩纷呈。通过植树造梦、汉礼祭祖、民俗互动、参观展览、演艺演出等丰富多彩方式,为游客朋友带来了一场立体、丰富的文化盛宴,近万名游客和数百名港澳台同胞、海外侨胞一起,在黄帝陵景区度过了一个难忘的传统文化中秋之旅。
旅游业是世界发展最迅速、最有潜力的新兴产业之一。改革开放四十年,黄陵县旅游业从无到有,从有到强。20世纪80年代以来,黄陵县凭借得天独厚的地理位置,以黄帝陵为依托,大力发展旅游业,渐呈蓬勃发展之势。1988年5月,县境内第一家旅行社“黄陵中国旅行社”成立。1989年,全县接待游客9.9万人,旅游综合收入49.3万元。1990年,按照时任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全国政协主席李瑞环视察黄帝陵后的指示,黄帝陵整修工程全面启动。历经6年,投资8400万元的“天下第一陵”整修工程相继完工。黄陵县适时提出“重工、强农、兴旅游”的经济发展战略,把旅游业确定为提升县域经济的又一支柱产业。随着2004年“黄帝陵清明公祭活动”被列入国家级公祭大典,黄陵旅游人数逐年增多,旅游综合收入逐年攀升。2007年,全县接待游客180万人,旅游综合收入7.6亿元,黄陵县被命名为“陕西省首批旅游强县”。
“十二五”期间,黄陵县按照“大文化、大旅游、大产业、大发展”思路,规划实施了“一中心四区域”文化旅游集群项目,即以黄帝陵、庙为中心,以黄帝文化园区为载体,建设黄帝祭祀文化游览区;以黄陵国家森林公园、万安禅院和秦直道等子午岭森林自然风光为载体,建设休闲度假养生区;以侯庄湫、贾塬湫、东石狮奇柏园、荣华万亩果业观光采摘园和南沟门水库为载体,建设生态农业旅游区;以店头镇和煤化工园区为载体,建设工业旅游示范区。近两年,黄陵县以国家全域旅游示范区为契机,大力推行“旅游+”模式,全力打造国内一流、世界知名旅游景区,跨年祈福、字说中国、桥山山地户外公开赛等活动赛事越办越火,空中旅游线路开通,潮塔古镇、薰衣草风情园等项目进展顺利。2017年,该县接待游客670万人次,旅游综合收入23.5亿元,成功创建“全省首批旅游示范县”,黄帝陵国家文化公园的建设被列入“国家规划”,黄陵旅游发展真正跃向“4G”时代,正在实现由旅游资源大县向旅游强县的跨越。
城乡建设突飞猛进
穿行于黄陵县城内外,挖地基、架钢构,一批批基础设施项目开工建设;招投资、引技术,一项项高新技术产业落地生根;美化环境、优化服务,一个个高端旅游项目接连推进……作为中华民族的精神标识工程、中华儿女的寻根溯源工程、传统文化的薪火传承工程、面向世界的文明传播工程,这些重大项目建设正在强力推进,演绎着项目建设的“速度与激情”。
今年黄陵县共安排建设项目149个,总投资306亿元,年度计划投资52.3亿元。其中:在建项目104个(续建项目35个,新建项目69个),在建项目年度计划投资46亿元,转化项目19个,年度计划投资6.3亿元,前期项目26个。
改革开放四十年,黄陵县始终将加强基础设施建设,改善群众生产生活条件作为头等大事。按照“控制东区、改造旧城、开发西区”的城市建设方针,该县对老城区只拆不建,对规划保留的建筑仿古改造,不断加大绿化、美化、亮化力度,配套完善了垃圾污水处理和水电气暖等基础设施,全面提升了城市综合承载能力。1999年至2002年,该县实施旧城改造,先后建成中心广场、环城路、点亮工程、天然气入户、县城供水等多项惠民利民工程;2003年,县城西区开发正式启动,轩辕大道、西区商业大街陆续建成;2008年3月,康崖底经济适用住房、廉租住房和拆迁安置房“三位一体”的住宅小区同时开工。近几年,依照“景区、园区、老城、新区”规划建设思路,该县完成了东关片区、沮河沿岸、张寨片区棚改征迁工程。四十年间,镇村建设卓有成效,重点镇和旅游文化名镇建设进展迅速,实施项目42个,完成投资4.67亿元。全县城镇化率达到61.58%,创建美丽宜居示范村16个、生态村31个、清洁村105个。与此同时,南沟门水库、王庄河应急水源工程、沮河重点段防洪工程和黄店塬区复线、店头环线、店双路、店后路等一大批路段改造升级建设项目相继实施;2001年铜黄高速公路通车,2006年黄延高速建成通车,2016年西延动车黄陵南站建成通车;西延高铁黄陵站敲定,黄店川道快速干线项目建成通车。截至2017年,全县公路总里程达到1132.48公里,2006年在全市率先实现村村通公路;“四山”绿化、大气污染、矿区环境、地质灾害治理扎实有效,河长制工作稳步推进,城乡发展条件明显改善,群众迈进高品质生活空间。
民本民生显著改善
9月15日,记者来到黄陵县新区幼儿园建设工地。一进大门,便见工地上挖掘机“突突”作响,几名工人正在持锨翻土。黄陵县新区幼儿园中心室内,施工现场斧锤声齐鸣、焊花四溅,一片繁忙景象。
随着全县社会经济快速发展和人民群众生活水平的逐步提高,广大人民群众要求子女接受优质教育资源的愿望越来越强烈,许多家长都希望孩子从小就赢在起跑线上。黄陵县新区幼儿园的建成,将会给更多的孩子提供更加开放自由的学习空间。
210国道黄陵过境改建工程项目的建设现场也是一派忙碌景象。“作为210国道的一部分,这条路能够解决黄帝文化园核心景区建设存在的问题,且有利于过境车辆特别是运油车辆避开城区实现快速过境,缓解城区交通压力。”中铁十二局集团有限公司210国道黄陵过境公路改建SG标项目副经理李坤介绍。
改革开放四十年,县委、县政府始终坚持以民为本,高度关注民生,按照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让人民共享的思路,围绕“学有优教、病有良医、劳有丰酬、住有宜居、老有颐养”目标,坚持每年办好“十件惠民实事”,着力解决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
去年年初,黄陵县扶贫工作中的一件“小事”,上了县委常委会会议:一家医疗机构在扶贫义诊中,只面向贫困户服务,引起村里其他群众的不满。
如何统筹处理好2%的贫困户和98%的非贫困户之间的关系?在那件“小事”之后,黄陵县在脱贫攻坚工作中,探索推行“机关单位全面包所有村,领导干部全员包贫困户,一般干部全覆盖联系非贫困户”的“两包一联”机制,同步落实扶贫特惠政策和“三农”普惠政策,实现贫困村、非贫困村,贫困户、非贫困户整体联动。
“不是亲人,胜似亲人!”这是隆坊镇花家庄村圪崂寺组的刘东升平常最爱说的一句话。在他的眼里,他的联系干部杨正元一心为他家着想,为他家做事亲力亲为,让他感到暖心,这也是黄陵县统筹做好脱贫攻坚工作的一个缩影。
40年岁月峥嵘,40年历程光辉。改革开放40年,是黄陵经济发展最旺盛、实力增强最快、社会变化最大、人民得到实惠最多的40年,是黄陵人民凯歌壮行的40年。40年来,黄陵县域经济、社会事业以及人民生活飞跃式发展将作为历史的档案,永存黄陵的历史长河。进入新时代,一个协调可持续发展,全面繁荣的新黄陵又站在新的历史起点,昂首阔步,开始了新的征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