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06版
发布日期:2018年12月13日
安塞区:
社区工厂落地生根 精准扶贫开花结果
通讯员 刘娜 吉金库 本报记者 王爱荣
  走进安塞区徐家沟聚福园避灾移民搬迁安置小区,曾经紧闭的一楼门面房如今搬进了一家家商户,早餐店、超市、面皮店、粮油蔬菜店……小区内采购东西的住户也络绎不绝,或商讨价钱、或询问品质,大家你来我往,为这个移民搬迁小区带来了勃勃生机。
  贫困户刘女娃今年43岁,丈夫因交通事故导致重度残疾,没有劳动能力,她要照顾丈夫和小孩,只能在村里干一些农活。自从她搬进小区,经过技能培训应聘到串山红手工艺制作厂上班,不仅学到了手艺,一个月还有固定收入,极大地改善了生活条件。
  据了解,搬迁到这里的大多都是贫困户,多数文化程度较低、缺乏就业技能,有的还要照顾家庭,无法外出就业。如何让这部分贫困群体既能就近就业、又能稳定增收?经借鉴外地经验并结合区情,去年安塞区移民办瞄准了“就业扶贫社区工厂”这一可行方式。
  “‘扶贫社区工厂’走的是一条‘创业+就业+脱贫’的路子,能够让企业发展与贫困户脱贫互利共赢。”移民办主任张志宏说。
  当下,安塞区“扶贫社区工厂”按照政府引导、公司运作、企业帮扶、群众参与的模式,已引进安塞励志扶贫艺术团、腰鼓制作厂、串山红手工艺制作厂、剪纸农民画制作室4家社区工厂企业;另外,鼓励引导有经营意愿和创业意识的无产业贫困户自主创业,大力发展餐饮、零售等第三产业,现有26户搬迁群众办起了早餐店、超市、粮油蔬菜等门店,让搬迁贫困户在家门口变身“上班族”,形成了楼上居住、楼下创业的格局,实现了一人就业、全家脱贫的目的。
  除此之外,还将街道社区试点引入安置小区,落实人员和经费,让搬迁群众在就学、就医、就业、社保等方面有人管、能管好,做到原籍管理林和地,社区管理人和房。为选择入住的贫困户提供了全面保障,解决了县区安置贫困户收入困难的局面。
  来自招安镇方新庄村的贫困户李大明,年初也办起了自家的小饭馆,这让她非常开心。由于丈夫房汉忠2008年在山上拦牛下雨天不慎从高处跌落,导致双腿四级残疾,只能靠拄拐走路,家庭的重担让她迷惘、焦虑。生活的转机就出现在搬进这个移民搬迁安置小区后,她发挥做饭的好手艺经营起了家常小饭馆,现在是赚钱、顾家两不误。
  “住进新楼房,做起了小生意,这好日子多亏了党和政府的好政策呀。”说起她如今的好日子,李大明欣喜之情溢于言表。
  据了解,今年以来安塞区按照因地制宜、因人施策原则,针对贫困劳动力的特点,引导他们做生意、学技能,计划对有培训意愿的贫困劳动力进行技能培训,在更多有条件的社区建立手工艺制作“扶贫工厂”。通过选项目到社区、送技能到人、送政策到家,做到就业一人、脱贫一户,为贫困群众探索了一条切实可行的脱贫新路径。
  目前,安塞区已建成4个“扶贫社区工厂”,吸纳了100多名贫困劳动力,实现就地就近就业,真正做到了搬迁居民搬得出、稳得住、能致富。